医院要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新闻 > 医院要闻 > 正文

哈医大二院迎来第十九届“4.26爱心日”大型义诊活动

关爱心脏 奉献爱心

哈医大二院“换心人”于文峰已健康存活29年 领跑亚洲心脏移植术后存活纪录

2023年,哈医大二院“换心人”于文峰心脏移植术后已健康存活29年,继续领跑亚洲心脏移植术后存活纪录。为纪念我国心脏移植取得的里程牌式成就,铭记黑龙江医学界为我国心血管外科进步做出的贡献,哈医大二院设立了“4.26爱心日”。今年第十九届“4.26爱心日”如约而至,作为龙江人民心目中关爱心脏健康的固定节日,永恒的主题为“关爱心脏,奉献爱心”。

“换心人”于文峰、赵传军、孙立滨与哈医大二院副院长王广志、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和心外科主任田海教授在哈医大二院“4.26爱心日”义诊现场合影

一年一度的“4.26爱心日”大型义诊活动如期在医院门诊楼一楼大厅举办,市民们早早来到门诊自觉排起长队。哈医大二院副院长王广志出席,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和心外科主任田海教授带领团队为市民朋友们提供免费的健康科普和义诊服务。每年哈医大二院“4.26爱心日”都会邀请“换心人”回到医院参加,亚洲心脏移植存活纪录保持者于文峰术后第29年、赵传军术后第28年和孙立滨术后第16年,他们如约来到第十九届爱心日的义诊现场,并在医院进行全面身体检查,确保其身体各项指标正常。

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提供诊疗咨询

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主任田海教授根据病情提出诊疗意见

副院长王广志介绍,1992年4月26日,我国心外科著名专家夏求明教授的带领团队,克服简陋的条件和艰苦的环境,哈医大二院完成了振奋医学界的心脏移植手术,为我国脏器移植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换心人”杨玉民健康生活18年半,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地区心脏移植后健康生存时间最长的人。之后,1994年2月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为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镇中学优秀教师于文峰实施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他目前已经心脏移植术后健康存活29年,是亚洲心脏移植术后存活纪录保持者。在哈医大二院几代心外科人的不断努力与探索下,完成了二次心脏移植以及成功为经历四次心脏手术的女患实施心脏移植等高难度、复杂的心脏移植手术,手术水平领先。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副主任张烁教授为患者义诊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副主任寇俊杰教授为患者义诊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苏贵斌教授为患者义诊

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张德全教授为患者义诊

他强调,哈医大二院作为我国最早研究脏器移植的医院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成功实施狗头移植实验的研究,并获得移植后存活5天零4小时的国内最好纪录,震惊世界,从此开辟了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的先河。哈医大二院现已专门设立OPO器官捐献办公室,获批心脏、肝脏、肺脏、肾脏等所有大器官移植手术资质,并均已成功开展。器官移植工作的开展极大地带动了医院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是在攀登医疗技术顶峰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哈医大二院器官移植团队秉承老一辈专家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断钻研、锤炼技术,积极推进器官移植的各项工作,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三病房主任张庆华教授为患者义诊

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一病房陈巍主任医师为患者义诊

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一病房张宇南副主任医师为患者义诊

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二病房成明副主任医师为患者义诊

爱护心脏健康从自身做起弘扬大爱精神创造生命奇迹

心血管病是全球最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每年造成近1860万人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心血管病防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国家心血管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仍高居榜首,心血管病人数达到3.3亿。黑龙江省地处我国北方边陲,气候和生活习惯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发病率位居全国前列。

“换心人”于文峰在哈医大二院心脏康复中心进行心肺运动试验

“换心人”赵传军进行心脏情况评估

“换心人”孙立滨进行上肢液态抗阻训练

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人们都应关爱心脏健康,通过自身努力积极的改善心血管健康,使心脏保持活力。他提醒,保护心脏健康应该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群而言。而且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疾病的人群更应注意对心脏的保护。心脏健康保护应该从自身做起,要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包括充足睡眠、适度运动、规律饮食、情绪管理、戒烟限酒等;还有对风险因素的控制,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疾病会大大增加心脏的负担,诱发心血管疾病,相关疾病患者应注意遵医嘱积极进行治疗;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伴有三高、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等。出现症状时,要及时前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治疗。对于心血管的管理我们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的理念。在国家倡导全民健康的今天,所有心脏病患者均应该积极参与心脏康复管理,提高主动健康意识,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助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换心人”于文峰、赵传军、孙立滨(从左至右)相约明年4.26爱心日再相见

据悉,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在于波教授带领下已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学科。复旦大学中国最佳医院专科排名连续八年位列前十到前七,拥有世界最大0CT数据库。年收治患者三万余人,年介入诊疗手术量22000余例,冠脉介入手术量1万余例,复杂冠脉介入比例超过50%,ECMO支持下急危重介入治疗近三年开展近4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年康复治疗量近1万例,危重症患者康复治疗量近200例,成为上升速度最快、质量最高的中心之一。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质量全国名列前茅,腔内影像学临床应用与研究国际领先。结构性心脏病组积极开展高危患者的经皮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钳夹、左心耳封堵等先进介入治疗技术。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已成为疑难杂、急危重症心血管病患者诊治与康复的区域中心,筑牢心脏健康防线,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通常需要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往往其心功能非常差,日常生活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心功能不全的症状,比如胸闷、气促、心悸、腹胀、下肢浮肿甚至晕厥等。而究其原因,大多是患者自身心肌出现了问题,包括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等。此外,终末期冠心病、终末期瓣膜病以及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等无法通过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也需要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心外科主任田海教授表示,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从1954年建立起就以突破高精尖技术为目标,1992年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夏求明主刀,为多年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杨玉民施行了东北地区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一年以后,杨玉民回归社会,自食其力,并于第二年喜得“千金”。杨玉民术后健康存活18年半,成为当时中国大陆地区生存时间最长的“换心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夏求明教授接连完成了心脏移植三种术式,并在心脏移植、心肌保护、体外循环等一系列医学科技难题方面取得突破,将哈医大二院心外科带入国内一流行列。目前,哈医大二院心外科成功完成我国首例急诊二次心脏移植,而至今国际上有据可查的二次心脏移植手术仅有30余例;率先在黑龙江省执行器官捐献移植及脑死亡判定等心脏移植程序,并率先成功完成我省首例DBD(脑死亡捐献)心脏移植和我省首例DBD单供体多受体器官移植;成功完成我省首例DCD(心死亡捐献)心脏移植;为一例曾经做过4次心脏手术的病人成功完成急诊DBD心脏移植。哈医大二院是我省唯一同时具有心肺联合移植资质单位,能够为各种类型的终末期心肺疾病患者实施移植手术,创造生命奇迹。

他强调,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自2015年1月1日起,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这是器官捐献面临的挑战更是对人性的呼唤。我国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国,但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率较低,绝大多数患者在痛苦等待中离世。因此,呼吁更多人加入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创造更多生的希望,让爱和生命得到延续。

【相关链接一】哈医大二院4.26“爱心日”的由来

1992年,生活在哈尔滨郊区,以卖猪肉为生的杨玉民被哈医大二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心脏已经扩大到正常心脏的三倍!胸腔几乎没了心脏搏动的空间,各科专家会诊认为,现在治疗这种病的惟一有效办法只有进行心脏移植。在经历了强烈的思想斗争后,杨玉民决定接受心脏移植。在1992年4月26日,当时的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主任夏求明教授主刀,为杨玉民成功实施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供体心脏来自一名23岁的脑死亡患者。手术进行了4个小时,全院动用上百名医护人员,仅手术缝合就达1000余针,手术非常成功,一年以后,杨玉民回归社会,自食其力,并于第二年喜得“千金”。

在“换心人”杨玉民健康度过术后第十一年之际,即2005年,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专家和数十名在哈医大二院做过心脏移植的“换心人”联合向社会发起倡议,以当时国内存活时间最长的“换心人”杨玉民手术重生日为标志,设立“爱心日”,并向社会发起倡议将“4月26日”设立为“中国爱心日”。哈医大二院在每年4月26日开展义诊、免费手术、科普宣传等活动,旨在宣传普及心血管防病保健常识,提高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意识,采取医疗惠民措施回馈龙江患者,更重要的是宣扬“爱心”传递、关爱社会的医学大爱精神。

【相关链接二】哈医大二院换心人简介

一、于文峰1962年生,尚志市帽儿山中学数学教师。1994年2月,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康复后回到帽儿山,于文锋重执教鞭,并且一直担任高中毕业班班主任,迄今已经送走4轮(12年)毕业生。在一所乡镇普通中学,于文锋创造了30%以上毕业生考上大学本科的好成绩,在全市乡镇中学中连续数届拔得头筹。

二、孙立滨,1979年生,兰西县奋斗小学教师。2007年11月28日,哈医大二院心外科主任蒋树林教授主刀,28岁的孙立滨在哈医大二院成功“换心”,成为2006年我国《器官移植法》正式实施后首位心脏移植手术的受益人。

【相关链接三】换心人于文峰的“焕新”生活

于文峰,一个不幸的人,之所以说他不幸,是因为在三十岁,正值青壮年的时候,他患上了只能换心才能存活下去的心脏疾病;然而,他又是幸运的人,之所以说他幸运,是因为,他接受了一次中国医学界的重大突破“心脏器官移植”。他,于文峰,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被医生用双手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从此,开始了一次感恩社会、奉献社会的新生。

一、十二年前求医路

1993年9月10日至1994年2月8日是黑龙江省帽儿山镇中学数学老师于文峰生命中最痛苦、最艰难、最黑暗的一段历程。胸闷,就像身上压着一块巨石,无力,喘一口气都得用上浑身的气力。当时,于文峰只有心脏在微弱的跳动 ,眼睛偶尔睁一下,才知道他是一个活物,第一次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亲朋好友来探望他,只能把耳朵贴在他的嘴边,才能听到极微弱的断断续续的细小的声音,睁一下眼睛如同跑完马拉松一样。只要二十分钟不动一下,家人就以为他死了,立刻呼唤几声,回应他们的只是嘴唇微微一动。这样的情形能用什么词来描述?没有最恰当的词语。第一次生命已暗淡无光。24小时输液还出现心跳停止,医护人员立刻进行电击抢救。如今回想起来,死过几次的于文峰都说不清楚当时的情景。只能用一句话:“死神与我共舞,黄泉与我咫尺”。辗转来到了当时在我国名不见经转的哈医大二院,得到了这所医院著名的脏器专家夏求明教授和全院各科室的著名专家的合力抢救,经过分秒必争紧张的十几个小时的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成功了,一个即将消逝的生命从此再次得到轮回。

二、“换心手术”挽救三十一岁生命

于文峰说:“生命是血与情的凝聚,血,来自于父母;情,来自于社会。两者相比,情更浓于血。如果仅凭父母那点微薄的力量和点点积蓄,我早已在黄泉之下了,只有社会——二院的领导、医护人员及我校的全体师生,才让我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在即将撒手人寰之际,又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一个更新的生命。”

人们常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于文峰经历了足可让他死亡的风雨,但更让他看到了别人不曾见到的彩虹,让他从心底感到了社会的美。当他在重病监护室睁开昏沉多日的眼睛时,惊讶地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当他惊奇地看清了医护人员的面孔时,他的第一句话竟说:“我真的活过来了!?”,于文峰说:“当我双脚再一次接触地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大地的厚重!当我又一次回到普通病房看到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时,我感到是那么亲切!当我走到窗前看见日出的时候,我从心底深处迸发出:‘社会啊,你又给了我一次生命!’”。从此他便立下誓言:回报你,如同报孝父母。

三、焕然一新的术后生活

回想起当时患病的时候,于文峰说:“人啊,只有在与死神握手的时刻,才真正知道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才真正知道金钱、地位、名利的微不足道,甚至连想都不去想”。此时此刻,在于文峰看来,生的欲望是最最强烈的,生的目的更纯洁、更鲜明,亲情、友情才凸显得高于一切。当时,于文峰的儿子才5周岁,妻子还不到而立之年;双方年迈体弱的父母,朝夕相处的同行,你来我往的左邻右舍…。想起这些,于文峰说:“如果问我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感受最多的,就是这些,但我还要再一次强调,人的最大的欲望莫过于“生”,人的良心发现此时才最彻底,最真切。生命曾可贵,奉献价更高。”

很快,于文峰康复出院了,怀着一颗不平凡的“心”回到了故乡,重新走上了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讲台。

术后的于文峰像换了一个新人似的,230天后,回返学校,备课、上课、辅导、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就像上足了弦的发条,不知疲倦。365年后,独立登上长城;11年后,2005年4月26日,我国心脏移植成活时间最长的杨玉民过生日的时候,也是于文峰,我国第二例心脏移植患者,并至今存活的于文峰也应邀前往,在哈医大二院特意为心脏移植患者召开的运动会上,于文峰轻松夺取四项第一。平时,于老师还打打篮球、踢踢足球或者与人骑自行车比赛。

在身体恢复健康以后,于文峰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回报社会,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以一种回报的心态去从事,多助人,多帮人,不论求助者职位高低,不论贫富贵贱,有求必应;多做有益的事情,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带的高三重点班,年年都是全校升学最高的班级,他也被评为多次被评为师德先进个人、哈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并被评为2001年省级优秀班主任;有人评价说:于文峰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个人,而是为别人造福的化身。对此,于文峰说:“人们对他的评价过高了许多,但,用我的生命去回报社会是我坚定不移的信念。”于文峰曾承诺:“我愿竭尽全力做一切有益于社会的一切事情;如果有一天,我可以把身体献给科研,献给国家,使脏器移植技术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