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家住齐齐哈尔市63岁的关先生(化名)因“间断性腹痛”,辗转省内多家医院多次进行腹部彩超、CT检查、胃肠镜检查均未找到病因。随着病情加重,腹痛加剧却查不出原因,关先生的食欲和睡眠质量逐渐下降,几个月下来瘦了20多斤,焦躁、抑郁、恐惧充满着他的内心,甚至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1月22日,关先生抱着一丝希望,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哈医大二院消化内科就诊,经接诊医生详细问诊,结合患者病情描述和所携带院外检查报告,考虑“狡猾”病根藏在小肠,建议患者住院接受后续检查和治疗。

曲波教授(左)与褚艳杰副教授(右)完成小肠镜检查
“镜”益求精探秘消化道管腔检查最后“禁区”
哈医大二院消化内科主任曲波教授和褚艳杰副教授等围绕患者病情进行讨论,院内小肠超声检查发现占位,初步锁定病灶,为明确诊断,团队决定利用小肠镜检查探查管腔内情况。1月23日,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经过充分的操作前准备,曲波教授、褚艳杰副教授为关先生进行小肠镜检查。医生们在距离屈氏韧带2m处发现一大小约4cm的肿物,肿物几乎将管腔全部封堵,这也是导致患者反复腹痛、食欲不振、消瘦的主要原因。
考虑到患者后期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褚艳杰副教授为患者取病理送检,并在镜下标记肿瘤位置。第二天,病理回报结果为中低分化腺癌,患者转入结直肠肿瘤外科进行后续治疗。

王贵玉教授(左)、郁雷教授(右)为患者进行手术
多学科护航微创手术后患者彻底摆脱“顽疾”
转科后,哈医大二院肿瘤中心主任王贵玉教授团队迅速组织消化内科、病理科、影像相关科室、麻醉科、超声医学科、肿瘤内科、精神心理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微创理念下的精准手术切除及患者生理、心理的加速康复。团队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征得手术同意,完成术前检查与评估。
1月25日,哈医大二院结直肠肿瘤外科王贵玉教授、郁雷教授、肖宏起主治医生和麻醉科王琦副主任医师等默契配合下,手术顺利开展。术中,团队完成小肠肿瘤切除、淋巴结清扫及小肠吻合,用时约1小时。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第一天可下地行走,顺利排气排便。
被病痛折磨了近半年的关先生脸上也逐渐出现了笑容,不禁感叹道,“之前肚子疼得我寝食难安,痛苦不堪,心理压力很大。感谢哈医大二院的医生们,从门诊到病房,从检查到手术,都很顺利,他们不仅治好了我身体上的病痛,还帮我卸下了心理上的包袱。”
专家提醒:小肠肿瘤相对少见公众应增强健康意识
专家表示,胃肠道恶性肿瘤是我国高发的消化道肿瘤,其中,小肠肿瘤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约占胃肠道肿瘤的2%,诊断相对困难,易漏诊甚至延误。哈医大二院消化内科主任曲波教授介绍,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一部分,成人小肠全长约5—7m,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由于管腔较长、迂曲,且小肠肠管游离不固定,常规胃镜和结肠镜无法到达,早些年,小肠为消化内镜检查的盲区和禁区。近些年,小肠镜检查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缺,可完成镜下病理活检取材及微创手术,为小肠疾病检查与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哈医大二院肿瘤中心王贵玉教授提醒,小肠恶性肿瘤相对罕见,一经诊断,建议尽快接受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手术时机。相关研究发现,约50%的小肠肿瘤患者表现为多发性肿瘤;此外,在直径>2cm的小肠恶性肿瘤中,约80%的患者至手术时已发生局部转移或肝转移。 术中,医生们对关先生的腹腔进行仔细探查,幸运的是并未发现多发和转移。
专家强调,40岁以上人群应注重提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意识,具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特殊人群应更注重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