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哈医大二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副主任李述峰主任医师带领曹威副主任医师、谭金峰主治医师及徐健技师等多学科团队,完成全国首例应用脉冲电场消融结合三维标测干预心房顶部及后壁,为一位两次射频消融复发的房颤患者进行治疗,体现了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在房颤介入治疗领域的高超技术。

哈医大二院心血管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于波教授(中)带领心内科副主任李述峰主任医师(右2)、曹威副主任医师(左2)、谭金锋主治医师(左1)、徐健技师(右1)完成房颤脉冲场消融治疗
今年68岁李先生(化姓),多年来一直备受房颤的困扰,导致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虽然接受过两次房颤的射频消融术,但是很难维持窦性心律,在一年多前李先生听说脉冲电场消融后就想再次尝试,无奈当时国内还没有开展。近日李先生再次来到哈医大二院,以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解决房颤相关症状。
于波教授和李述峰主任团队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后,经多次讨论及和患者沟通,最终决定为患者实施“脉冲电场消融术”。经过术前充分的筹备,由李述峰主任医师、曹威副主任医师、谭金峰主治医师及徐健技师和导管室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下,手术有条不紊地进行。

李述峰主任医师及曹威副主任医师为患者进行脉冲场消融治疗
考虑患者为两次射频消融复发患者,经术前讨论,决定结合三维标测系统进行左房基质标测后发现患者之前的肺静脉隔离是完好的,在患者的房顶及后壁存在碎裂电位可能是该患者房颤复发的原因,因此调整导管形状应用娴熟的技术分别对心房后壁,房顶进行消融,此次应用脉冲电场消融对两次消融复发患者心房后壁、房顶进行干预的手术策略在全国为首例。脉冲消融术后三维系统标测验证显示,患者的肺静脉,房顶及后壁均完成了电隔离。


术前术后的三维基质标测
另外还为一位持续性房颤患者在同一天也进行了脉冲电场消融术治疗,术中把脉冲消融导管放置于肺静脉口部和前庭部位,导管于不同位置可塑成不同的形状,通过脉冲消融系统释放2.0 kV的脉冲电场能量至心肌组织,致使心肌细胞达到有效的、不可逆的损伤,消灭了病变的组织。脉冲能量每次释放过程仅2.5秒,每根肺静脉释放脉冲能量4次。术中依次对四根肺静脉进行了脉冲消融,术后标测显示,患者的肺静脉均完成了电隔离,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各项体征正常,安全返回病房,无任何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发生。

X线下FARAPULSE对肺静脉进行脉冲消融时导管的不同形态
李述峰主任医师介绍,目前房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导管消融术,可有效预防房颤复发,减轻患者症状,射频消融术和冷冻消融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消融方法。近年来脉冲电场消融作为房颤消融治疗的第三极正在迅速崛起。脉冲电场消融是通过对组织施加微秒级乃至纳秒级的高压电脉冲使细胞凋亡,与传统的射频和冷冻能量相比,可选择性的损伤心肌,而保留血管、神经及心脏周围组织,从而避免传统射频及冷冻消融带来的食道损伤、膈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由于放电时间非常短,同时不依赖热效应产生组织损伤,所以可进一步提高房颤导管消融的效率和安全性。目前已成为继射频消融和冷冻球囊消融后的第三种房颤消融治疗的新方法。
于波教授表示,目前我国房颤防治局面严峻,有近2000万房颤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患者人数势必会进一步增加。房颤具有高致残率、致死率及复发率的特点。房颤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卒中和心衰,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每年房颤引发的并发症给家庭和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需要人们重视这一疾病。随着技术手段更新换代,目前房颤的治疗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已经不是过去人们印象中成功率低的手术,可以通过手术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哈医大二院2002年开始开展房颤导管消融,目前是黑龙江省累计开展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数量最多的医院,唯一一家开展各种种类(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及脉冲电场消融)进行个体化治疗房颤的中心;目前是黑龙江省内开展左心耳封堵手术最多且技术成熟的中心,是省内首家独立完成房颤一站式治疗的中心,可常规独立开展房颤“一站式”治疗,是黑龙江省开展房颤“一站式”治疗数量最多中心。哈医大二院房颤中心是中国房颤介入培训示范基地,是国家卫健委指定的第一批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服务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是黑龙江省第一家房颤中心示范基地;并牵头成立黑龙江省房颤中心联盟、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先后被评为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基地、房颤介入诊疗培训示范基地、国家标准化房颤中心卓越中心。多次获得包括“数据填报先锋奖”、“特殊贡献奖”、“规范抗凝先锋奖”、 “房颤综合管理示范基地”、“房颤中心省级联盟建设先锋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