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医大二院妇产科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张宗峰教授团队联合泌尿外科王海平教授,借助腹腔镜术中输尿管荧光导航技术,连续为两名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成功实施病灶切除术,为复杂妇科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27岁的靳女士(化姓)因慢性盆腔痛及腰腹部不适来到哈医大二院妇产科主任张宗峰教授的门诊就诊,经过检查发现右侧盆壁有囊实性不均质包块,同时存在右侧肾积水、右输尿管扩张等情况,进一步评估发现,患者的右肾功能已经出现损伤。张宗峰教授凭借着多年在子宫内膜异位症领域的丰富经验及敏锐的临床判断,考虑靳女士可能为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且已累及右侧输尿管,从而继发右肾积水及肾功能损伤,病情较为急迫。
张宗峰教授带领妇产科一病房医疗团队与泌尿外科一病房王海平教授团队联合会诊,深入探讨病情后,建议患者尽快接受手术治疗,以免肾脏损伤进一步加重。但是,盆腔的内异症病灶紧紧地包裹着右侧输尿管,如何在手术时即能彻底切除病变又不损伤输尿管,成了摆在医疗团队面前的挑战。为了克服这个难题,张宗峰教授提出经输尿管进行荧光造影的方案,即在荧光腹腔镜的协助下,将输尿管呈现出显著的亮绿色,使得术中能更明确地分辨内异症病变组织和输尿管的间隙,进而更加精准地切除内异症病灶,并能够减少输尿管的损伤风险。充分沟通后,靳女士和家人同意了手术方案。
经过充分术前准备,靳女士的手术如期进行。在妇科张宗峰教授团队、泌尿外科王海平教授、麻醉科及手术室医护人员的多学科联合协作下,经过近3个小时的努力,手术顺利完成。整个手术过程出血较少,在吲哚菁绿荧光导航的“指引”下,彻底地切除了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内异症病灶,保持了右侧输尿管的完整性,解除了梗阻和肾积水,改善了肾脏功能。间隔数日,张宗峰教授团队与泌尿外科王海平教授团队再次合作,采用同样方式为23岁的患者王女士(化姓)进行手术。
张宗峰教授介绍,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殊类型,常向盆腔深部生长并累及周边重要脏器,引发多种严重症状,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育能力,手术治疗是解决此类疾病的重要手段。这类疾病的病灶会侵犯累及周边相邻的重要器官,使其失去正常解剖界限,增加手术难度及手术副损伤风险,而荧光导航技术可清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解剖关系。相较传统腹腔镜手术,能更精准切除病灶,降低副损伤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专家提醒,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虽属良性疾病,但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对守护女性健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