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新闻 > 医疗技术 > 正文

哈医大二院内镜下射频消融技术为胆胰肿瘤提供微创治疗新选择

近日,哈医大二院消化内科为一位壶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了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ERCP引导的胆道射频消融术是新兴的内镜治疗新技术,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胆道恶性梗阻。

今年61岁的患者王大爷(化名)来自齐齐哈尔市,因为皮肤巩膜发黄半个月,大便呈白陶土样,来到哈医大二院普外科林雨佳医生诊室就诊。经过详细检查,被确诊为壶腹部肿瘤,肿瘤侵犯了胆总管,导致了黄疸。

普外科六病房副主任林雨佳副教授会诊后指出,胰十二指肠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但考虑到患者肝脏可能存在转移瘤,患者本人也不愿接受如此大的外科手术,希望能寻找其他更合适的治疗方式,医院为患者安排了多学科联合会诊。会诊中,专家讨论,如果单纯为了解除黄疸问题,可以采取ERCP下胆道支架置入或超声引导的胆道穿刺引流治疗,不过这些方法对肿瘤生长并无抑制作用。消化内科赵磊副教授则建议采用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以达到减瘤的目的,随后再置入胆道支架,同时解决黄疸问题。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同意接受“内镜下射频消融+胆道支架置入”的治疗方案。

8月4日,消化内科赵磊副教授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术中,首先为患者置放了胰管支架,避免射频消融过程中产生的热损伤引发胰腺炎。随后,在胆管导丝的引导下,对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及胆管末端侵犯的病变进行了精准的射频消融治疗,并置放了胆管支架,以防止胆管出口出现狭窄。整个过程非常顺利,仅用时20分钟。术后第二天,患者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可以正常进食并自由活动。

赵磊副教授为患者实施内镜下射频消融术

据哈医大二院消化内科主任曲波教授介绍,胆管恶性狭窄(MBS)是由多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恶性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性疾病,约占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3%,放化疗敏感性相对较低。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是MBS的根治性疗法,但临床上仅有少数患者有机会接受根治性手术,未接受手术切除的患者中位生存期通常不足1年。对于无法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多采用ERCP或介入下胆管引流减黄治疗。而射频消融术(RF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实体肿瘤的临床治疗方法,经内镜引导的胆管射频消融术治疗胆管恶性狭窄已被国内外诸多团队证实其具有良好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安全性。

哈医大二院消化内科于2024年在黑龙江省内率先开展ERCP引导的胆道射频消融术,目前已完成肝门部胆管癌、远端胆管癌、壶腹部肿瘤、胆管金属支架肿瘤再堵塞的射频消融治疗10余例,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其中,2024年3月完成的第一例胆管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经随访,各项治疗指标均正常,无远处转移,对生活质量也未产生不良影响。

曲波教授表示,哈医大二院消化内科年完成ERCP诊疗1700余例,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医院在复杂胆胰管疾病诊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成立胆胰管梗阻综合MDT诊疗团队、开设胆胰管梗阻多学科诊疗门诊,能够为广大胆胰疾病患者提供更精准、更科学、更全面的综合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