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剥离切除增厚血管内膜,仅通过颈部微创操作,就能精准解决颈动脉狭窄的“致命隐患”。11月5日,哈医大二院血管外科负责人孙占峰教授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专家史伟浩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经颈动脉血管重建术(TCAR)辅助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手术,为左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通过腔内治疗方式解除卒中危机,标志着哈医大二院血管外科在颈动脉狭窄治疗领域迈入“微创精准”新时代。

一个月前,61岁的刘大叔(化姓)频繁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症状,偶尔还会伴随短暂视物模糊。两周前,为确保安全,在家人陪同下去当地医院进行检查,发现左侧颈动脉重度狭窄,在当地医院建议下,转入哈医大二院血管外科治疗。经颈动脉CTA和血管超声确诊,刘大叔左侧颈内动脉原始管径5.2mm、残余管径仅为1.3mm,重度狭窄,狭窄程度近90%,血管内多发不稳定斑块。
孙占峰教授介绍,颈动脉是大脑供血的“主干道”,如此严重的狭窄如同水管被堵,随时可能因斑块脱落引发急性脑梗死,导致偏瘫、失语甚至死亡,必须尽快手术治疗。
考虑到刘大爷年事已高,且彩超下定位发现血管狭窄处位置较高,近乳突位置,还合并高血压等基础病,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需要在颈部做较长切口,剥离血管内膜斑块,创伤较大、恢复周期长,且术后存在神经损伤风险。为给患者提供更安全的治疗选择,孙占峰教授团队特邀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专家史伟浩教授远程会诊,并亲临手术现场指导。专家团队经过反复病例讨论,结合患者血管解剖结构和身体状况,最终决定采用经颈动脉血管重建术(TCAR)辅助下,行颈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这一国际先进的微创技术。该手术无需大面积剥离血管组织,能最大程度减少对周围神经和组织的损伤,尤其适合高龄、合并症多的高危患者。

手术当天,由哈医大二院麻醉科郑东友主任医师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后,史伟浩教授指导,孙占峰主任医师和沈永斌副主任医师实施手术。通过左锁骨上方微创切口和右侧股静脉穿刺的方法,置入脑保护装置,通过术中临时逆转颈动脉血流方向,避免了该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脱落引发的脑梗塞。手术核心操作历时仅不到1小时,术中出血不足20毫升,术中造影显示左侧颈总颈内动脉血流通畅,颅内动脉显影良好无栓塞。
孙占峰教授强调,相较于传统手术,TCAR手术凭借显著优势成为颈动脉狭窄治疗的“优选方案”。一是脑保护更充分,术中使用颈动脉逆流脑保护装置,有效拦截斑块碎片,将卒中风险降至1%以下,安全性远超传统脑保护伞下支架置入;二是恢复快速,患者住院时间缩短至3-5天,微创切口恢复快;三是适配人群广,尤其适合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病、血管解剖结构复杂的患者,为无法耐受劲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目前,刘大叔头晕、肢体麻木的症状已完全消失,生命体征平稳,已康复出院。此次黑龙江省首例TCAR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福音,更实现了区域内颈动脉狭窄微创治疗技术的重大突破,让本地患者无需远赴外地,就能享受到国际前沿的医疗服务。
孙占峰教授介绍,作为一种高发于中老年人的血管疾病,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超30%,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其主要诱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基础疾病。国家卫健委数据分析显示,约有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引起的,无颈动脉狭窄症状者脑卒中发生率仅为1%~2%,颈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发生率约为13%,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专家提醒,若出现头晕、肢体麻木、记忆力下降等症状,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需及时前往神经内科或血管外科就诊,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排查颈动脉狭窄风险,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