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疼痛,皮肤巩膜黄染,高热寒战,这些是胆道梗阻的常见症状。在临床上,70%的胆道梗阻是由胆管结石引起,还有30%的胆道梗阻则是因胆道狭窄导致,其中较为棘手的是胆胰恶性肿瘤引起的恶性胆道狭窄问题。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单纯依靠影像学难以做出定性诊断,且病变部位较深,获取病理标本有一定难度,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困难,大多数恶性胆道狭窄的患者确诊时疾病已处于中晚期,治疗效果和预后较差。

会议现场
为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7月31日,哈医大二院成立了由消化内科、普外科、介入科、超声医学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急诊科、CT诊断科、磁共振诊断科、病理科的十余名专家组成的胆胰管梗阻综合诊疗MDT团队,将帮助提高复杂胆胰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MDT成立会由哈医大二院消化内科主任曲波教授主持,会上,特邀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刘凯教授进行胆道恶性狭窄射频消融治疗线上讲座。随后,哈医大二院胆胰管梗阻综合诊疗MDT团队进行首次多学科专家病例讨论,针对目前在院的三名胆管梗阻患者联合会诊,根据患者的病历资料及相关影像检查结果详细评估。

哈医大二院消化内科主任曲波教授致辞
今年74岁的赵大爷,因“皮肤巩膜黄染20天”入院,病程中间断发热,有皮肤瘙痒,尿色如浓茶色,大便呈白陶土样,在当地医院进行了胆囊穿刺引流治疗,但病情情况并没有好转。当地医院的CT和MRI检查提示胆总管中下段狭窄,PET-CT检查提示胆管癌,双肺门淋巴结转移,建议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求进一步诊治,家人急忙带着赵大爷来到了哈医大二院。
据悉,胆管癌恶性程度极高,5年生存率为15%。在临床中,仅有40%的患者符合胆管癌手术指征,而对于一些无法外科手术的患者多采取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或介入下胆管引流减黄治疗,此外,胆管癌放化疗的敏感性较低,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胆管癌常规单一手术治疗或放化疗效果不佳。综合考虑赵大爷的年龄、身体状态及家属意愿等因素,专家们建议进行内镜下胆管内射频消融+胆道支架置入术,后续根据病理情况制定放、化疗方案,本次操作由哈医大二院消化内科赵磊副主任医师完成。

赵磊副主任医师(右)操作中
专家表示,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E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有了深入了解,这项技术可以对胰胆管进行实时、动态观察,还可以通过经内镜管道的胆道镜对胆胰管进行直视观察、取病理活检及部分微创治疗。而内镜下胆管射频消融术(RFA)是近些年来新兴的胆管恶性狭窄的治疗手段,联合胆管支架引流和系统化疗等,可有效延缓肿瘤局部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主要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外胆管癌和壶腹周围癌的患者。

相关链接:
哈医大二院消化内科内镜技术较成熟,每年完成ERCP诊疗1400余例,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团队于2024年3月完成省内首例经内镜胆管射频消融术,现已完成4例,首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已来我院复查并顺利完成第二次射频消融治疗。下一步,团队将以牵头成立胆胰管梗阻综合MDT诊疗团队为契机,加强院内相关科室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关键技术熟练应用,竭尽全力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