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团队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非手术科室 > 感染科 > 感染科一病房 > 医疗团队 > 正文

李树臣

科室: 感染科

职务:科室主任

职称: 主任医师

导师资格: 博士生导师

工作经历:

1982.9--------1987.7 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

1987.9--------1989.7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住院医师

1989.9--------1992.7 哈尔滨医科大学 硕士研究生

1992.7--------1999.7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主治医师

1999.7--------2002.7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副主任医师

2000.4--------2001.12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 博士后研究

2002.7------- 至今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 主任医师

在临床工作中,努力钻研业务,掌握了各种传染病的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理 诊断及治疗,可独立处理各种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症。在教学工作中,采用多媒体方法,活泼生动,并可进行双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科研工作中,有严谨的科学作风,能追踪科技发展动态。

国外学习经历:

2000.4----2001.12 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做博士后研究,致力于肝细胞凋亡调控的研究。此领域为当前研究最热点领域之一,尚有许多问题尚未阐明,如肝细胞是如何死亡的,为什么会死亡,如何防止或促进死亡等等。本人在美期间选择了肝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的研究,重点研究Bcl-2家族如何调控凋亡,在凋亡过程caspases是如何激活的。在美期间,成功的建立了TNF-a及anti-Fas 诱导的肝细胞凋亡模型,证明在凋亡信号的刺激下,首先激活caspase 8,激活的caspase 8使BID被切为tBid ,tBid 转移到线粒体膜上,使细胞色素C释放,在caspase 9 及 Apaf-1 的作用下,激活 caspase 3 ,使其分解为p20和p19,最终使肝细胞凋亡。BID在肝细胞凋亡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BID就没有肝细胞凋亡。BAX亦可转运到线粒体上致细胞色素C释放。在世界上首次提出BAX转运到线粒体上不依赖BID,但插入到线粒体膜上依赖于BID,这一结论在凋亡界引起广泛重视。另外,BID亦可引起线粒体中Smac蛋白的释放,其可解除IAP对caspase的抑制作用,促进肝细胞凋亡,反之,如无BID,不能使Smac释放,不能解除IAP对caspases的抑制作用,肝细胞不凋亡。说明肝细胞凋亡走线粒体途径。到目前,已在国际非常有影响的杂志发表10余篇文章。

主要科研成果、论文和奖励情况

1. Shuchen Li, Yongge Zhao, Xi He, Tae-hyoung Kim, Diane K. Kuharsky, Hannah Rabinowich, Jun Chen, Chunying Du and Xioa-Ming Yin. Relief of extrinsic pathway inhibition by the Bid dependent mitochondrial release of Smac in Fas-mediated hepatocyte apoptosis. J. Biol. Chem. 2002;277:26912-26920. Time Cited:40

2. li,s.,Y.Zhao,D.K. kuharshy and X.-M. Yin. Inhibation of the extrinsic pathway in Fas-mediated hepatocyte apoptosis in the absence of mitochondria activation.The FASEB J.16:A19,2002.

3. yongge Zhao, Shuchen Li, Erin E. Childs, Diane K. Kuharsky, and Xiao-Ming Yin. Activation of pro-death Bcl-2 family proteins and mitochondria apoptosis pathway in tumor necrosis factor-a-induced liver injury. J. Boil. Chem. 2001;276:27432-27440.

4. Zhao,Y.,S.Li,E.E.Childs,D.K. Kuharsky and X.-M. Yin. The mitochondria apoptosis pathway and the pro-death Bcl-2 family protein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NFa-induced liver injury. Hepatology 34:268A,2001.

5. Gui-Qiang Wang, Eva Wieckowski, Keslie A. Goldstein, Brian R. Gastman, Asaf Rabinovitz, Andrea Gambotto, Shuchen Li, Bingliang Fang, Xiao-Ming Yin, and Hannah Rabinowich. Resistance to Granzyme B-mediated cytochrome c release in Bak-deficient cells. J. Exp. Med. 2001;194:1325-1338.

6. HCV NS5A蛋白抑制TNF-a诱导的HepG2细胞凋亡的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3,6:392-395。被NCBI检索。

7. J.Biol.Chem.2002, 277:26912-26920的文章被Jaeschke H,Bajt ML以Regulation of apoptotic signaling pathway in hepatocytes in vivo为题目进行了评述,文章发表在Hepatology 2003 Apr;37:942-945。

8.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IL-6、IL-10变化的研究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3:180-182

9.Shuchen li.Effects of fatty liver and related factors on the efficacy of combination antivir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Liver International.2006;26:166-172

10. Prediction of the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on chronic hepatitis Using MELD Scoring System R2.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06 Oct;21(10):1519-24

11.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在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的价值。在《中华内科杂志》2005年12期发表。

12.黑龙江省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清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在《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年1期发表。

13.蛋白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疗效观察。发表于《肝脏》2005年3期。

14.应用MELD评分系统预测血浆置换治疗后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在《中华传染病杂志》上2006年发表。

15.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影响疗效因素分析。在《中华内科杂志》上2006年发表。

16.乳果糖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的影响。在《肝脏》2006,1发表

17.拉米夫定治疗重度黄疸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在《肝脏》2006发表

18、妊娠早期重症流行性出血热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临床分析;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7:26(3)349;简报;通讯作者

19、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慢性丙型肺炎患者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的抑制作用;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25(5)309;临床论著;第一作者

20、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研究;肝脏;2007:12(2)87;论著;第一作者

21、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型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早期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应答的影响;肝脏;2007:12(1)7;论著;第一作者

22、哈尔滨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临床特征及感染的汉坦病毒血清型分析;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7:26(5)567;省卫生厅(2006-091);临床医学;通讯作者

23、脂肪肝及其相关因素对联合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效果的影响;中华传染病杂志;2007:25(7)426;临床论著;赵勇华第一作者;李树臣通讯作者

24. 抗原活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对比研究;中华实验和临床病学杂志;2007:21(3)250;省攻关(GC02C159);论著;康鹏、吕淑兰、李树臣

25. 《Predictive value of rapid virological response and 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 on 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 in HCV patients treated with 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a and ribavirin》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07,22,6,823-836.Jian Wu Yu,Gui Qiang Wang and Shu Chen Li.

26. 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抗肝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肝脏;2008:12(6)466;论著;通讯作者

27.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CD4+CD25+调节性T细胞频率和功能的影响;肝脏;2008:13(2)121;论著;通讯作者

28. 快速和早期病毒学应答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持续病毒应答的预测价值;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26(1)36;临床论著;通讯作者

29. 血浆置换后肝功能衰竭患者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危险因素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26(8)481;临床论著;通讯作者

30、20年间哈尔滨市及周围县布鲁杆菌病流行病学变化和临床特征回顾分析;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8;27(6)691-693;第一作者

31、肝内表达的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抑制肝细胞凋亡的机制;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25(7)401;基础研究;通讯作者

32、华支睾吸虫病88例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26(12)744;临床论著;于建武第一作者;李树臣通讯作者

33、《Prediction value of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scoring system on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on-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 after plasma exchange and lamivudine treatment.》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08,23,8,1242-1249.Jian-Wu Yu,Li-Jie Sun,Yong-Hua Zhao and Shu-Chen Li.

34、中国鼠疫的历史、现状与防控措施;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9:30(3)125;李晓光第一作者;李树臣通讯作者

35、哈尔滨地区10年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2009:27(3)172;省卫生厅(2006-091);临床论著;于建武第一作者;李树臣通讯作者

36、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低钠性脑水肿临床特征及甘露醇联合高钠血液透析疗效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2009:27(6)360;卫生厅(2006-091);临床论著;于建武第一作者;李树臣通讯作者

37、拉米夫定预防乙型肝炎合并结合性胸膜炎抗结核治疗致肝损伤疗效观察;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2)1576;论著;赵勇华;李树臣通讯作者

38、慢性乙肝治疗路线图和HBV DNA、HBeAg、HBsAg定量的监测意义;医学与哲学;2009:30(5)11;高杰第一作者;李树臣第二作者。

39、TRAIL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凋亡及机制研究;临床肝胆病杂志;2010:26(3)301;高杰第一作者;李树臣通讯作者。

40、TRAIL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LX-2凋亡作用及调控机制;肝脏;2010:15(2)109;高杰第一作者;李树臣通讯作者。

41.TRAIL诱导人肝星状细胞系LX-2凋亡及DR5与Bax调节作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0:44(3)221;高杰第一作者;李树臣通讯作者

42.纤连蛋白对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1)1199;高杰第一作者;李树臣通讯作者

43.应用基因芯片筛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D-1/PD-L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国际免疫学杂志;2012:35(3)236;朱鹏飞第一作者;李树臣通讯作者

44.Polyporus umbellatus polysaccharide ameliorates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hepatic injury in mice;African Journal of Phamacy andPharmacology;2012:6(37)2686-2691;康鹏第一作者;李树臣通讯作者

4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阶段HBsAg定量变化的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3:4(47)350;周洪波第一作者;李树臣通讯作者

46.应用基因芯片筛选慢性乙型肝炎相关差异性基因;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30)5851;朱鹏飞第一作者;李树臣通讯作者

47.瘦素对TRAIL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肝脏;肝脏;2014:19(2);高杰第一作者;李树臣通讯作者

课题情况

1、省攻关课题一项:PDCD-1/PD-L信号传导通路在乙型感染病毒感染及治疗中的作用(已结题)

2、国际科技合同项目一项:超高压处理技术对大豆蛋白生物活性影响研究(横向课题)

3、市科委课题一项:PDCD-1/PD-L信号传导通路在乙型感染病毒感染及治疗中的作用

4、国家卫计委课题一项:恩曲他滨治疗慢性乙肝初治患者上市后临床研究

获奖情况:

1、2008.7年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进步类):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预测慢加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2、2008.2.25年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系统预测慢加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

国内外学术任职:

n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全国委员

n 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全国委员

n 黑龙江省感染病学会侯任主任委员

n 黑龙江省肝病学会主任委员

n 黑龙江省预防医学会寄生虫学分会理事

n 黑龙江省动物学会寄生虫专业学会理事

n 黑龙江省病毒学会委员

n 世界胃肠杂志英文版编委

n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编委

n 中华肝脏病学杂志编委

n 哈尔滨市医师协会第一届感染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2013.12.6,任期五年)

曾参加编写著作(注明主编、副主编、编者及出版社名称)

1. 传染病学第3版(普通高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供临床医学专业用),2004年7月 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者

2、传染病学第4版(普通高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供临床医学专业用),2009年7月 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者

3、传染病学第1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规划教材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及相关专业使用),2013年4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编者

专长: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各种肝病及黄疸待查的诊断与治疗

出血热的诊断与治疗

艾滋病的诊断与治疗

寄生虫病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