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之“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以难以控制的思睡、发作性猝倒、睡瘫、入睡幻觉及夜间睡眠紊乱为主要临床特点。

发作性睡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8%~1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具有家族史,中国典型患者HLADQB1*0602阳性率高达95%。半数以上病例在症状出现前有一定的诱因,如情绪紧张、压力过大或过度疲劳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特别是H1N1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可能诱发发作性睡病。

促食欲素是1998年发现的肽类物质,具有维持觉醒作用,由分布在下丘脑后外侧部的促食欲素神经元合成,根据伴或不伴促食欲素降低ICSD-3将发作性睡病分为1型和2型。1型发作性睡病的发病是由于免疫介导的促食欲素细胞损伤或死亡,促食欲素分泌减少所致,患者脑脊液中促食欲素水平显著降低或缺失;2型发作性睡病则不伴有促食欲素降低。

确诊需结合客观实验室检查,包括夜间多导睡眠监测(PSG)、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血HLA分型及脑脊液促食欲素测定。

发作性睡病患者需保持规律且充足的夜间睡眠,日间应计划安排小睡;对伴有情绪障碍的患者需积极进行心理或药物干预;对患儿家长及老师应给予充分理解与鼓励;择业时需避免高空或水下等危险性行业。目前替洛利生是《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推荐的治疗发作性睡病的首选药物(Ⅰ级推荐,A类证据),可同时改善日间思睡和猝倒,此外哌甲酯、莫达非尼、文拉法辛、γ羟丁酸钠也可用于治疗日间思睡或猝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