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章选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版)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演进中,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

民族问题的存在是一个长期历史现象,处理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正确道路,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未间断。中华民族处于最孱弱的时期也没有分崩离析,靠的就是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理念。事实充分说明,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而不是种族、血缘、地域、宗教等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握好若干重大关系。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共同性是主导,要增进共同性,同时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的一件大事,必须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