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6日,在妇产科宫榭阳老师的悉心筹备下,一场独具特色的“回乡见闻分享会”在2021级临床医学四班一组全体同学间热烈开场。教室中,桌椅整齐排列,同学们满怀期待,现场氛围热烈而庄重。此次分享会紧紧围绕医学专业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这一核心,旨在激励同学们以临床视角为指引,深度洞察基层医疗的真实状况,进而深刻反思医学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意义深远。
活动刚一开始,宫榭阳老师便迅速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她以自身在妇产科领域多年积累的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开启了这场意义非凡的分享之旅。宫老师神情专注且认真地说道:“同学们,大家都清楚,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基础,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大家可能有所忽略,理解不同地域文化对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同样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拿偏远地区来说,大家都知道那里的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孕产妇的保健意识也普遍较为薄弱。她们可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无法定期进行产检;或者因为当地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一些孕期保健知识存在误解。比如,有的地方认为孕妇在孕期不能吃某些营养丰富的食物,怕胎儿过大不好生产,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认知。那么,我们作为未来的医生,该如何运用所学的专业能力,去缩小这些差距呢?这是大家在未来职业规划中必须着重思考的重要课题。这不仅关乎我们自身的职业发展,更关乎无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宫老师的话语引发了同学们深深的思考。
在分享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踊跃上台。他们结合各自假期返乡的亲身经历,从医疗资源分布、传统文化习俗以及社会实践经历等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且热烈的讨论。
一位同学满脸感慨地分享了自己参与山区“母婴健康宣教”志愿活动的难忘经历。他回忆道:“在山区的那段日子,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基层医疗知识普及的紧迫性。有一次,我走进一户刚刚迎来新生命的家庭,发现屋子里门窗紧闭,空气十分污浊。询问之后才知道,当地有‘月子期禁止通风’的观念,产妇和家人都认为通风会让产妇着凉,落下病根。我当时就意识到,这种错误的观念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危害极大。长期处于不通风的环境中,产妇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新生儿也可能因为空气质量不佳而影响呼吸系统的发育。所以,我认为我们广大医学生一定要高度重视健康科普中的‘语言转化能力’。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书本上的专业术语,而要学会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语言,将专业知识传递给基层民众。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接受我们所传达的健康理念,从而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
随后,又有同学针对牧区孕产妇因长期高脂饮食导致妊娠期糖尿病高发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有条不紊地说道:“我在牧区调研时发现,由于当地的饮食结构以肉类、奶制品等高脂食物为主,牧区孕产妇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让她们改变饮食习惯,因为这背后涉及到整个游牧文化。他们世世代代以游牧为生,这些食物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建议在制定营养指导方案时,一定要充分融入游牧文化特色。比如,可以引导他们在保证基本饮食结构的基础上,合理搭配一些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像当地常见的一些野生蔬菜。同时,结合他们游牧的生活方式,设计一些适合在放牧过程中进行的简单运动,这样既能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又能有效控制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宫榭阳老师全程认真倾听着每一位同学的分享,眼神中充满了鼓励与肯定。在活动总结阶段,宫榭阳老师充分展现了她卓越的教学智慧。她巧妙地将同学们分享的见闻案例转化为宝贵的教学素材,以“牧区妊娠期糖尿病”为例,深入引导同学们讨论个性化诊疗方案的设计思路。宫老师详细地讲解道:“我们在面对牧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即单纯地控制血糖。我们要从‘患者-环境’系统思维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饮食习惯等因素。比如,刚才那位同学提到的结合游牧文化特色制定营养指导方案和运动计划,就是非常好的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放牧区域,为患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方案。在夏季,放牧时间较长,我们可以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在冬季,天气寒冷,我们可以调整饮食结构,增加一些温热、易消化的食物。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真正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在宫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
此次活动还催生了一系列具象的行动计划。同学们不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而是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有的同学计划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社区开展健康科普活动;有的同学打算组织团队,对家乡的基层医疗状况进行更深入的调研;还有的同学希望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参与一些医疗援助项目。同学们从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被动学习者”,逐步转变为积极主动探索、寻求改变的“主动变革者”。
本次回乡见闻分享会不仅是对同学们社会实践成果的一次全面总结,更是一场生动且极具意义的“职业启蒙课”。宫榭阳老师通过将专业视角深度融入活动全程,成功帮助同学们将碎片化的回乡见闻升华为系统化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对医学专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在心中种下了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的种子。相信在这样的教育引导下,2021级临床医学四班一组的同学们定能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耀眼光芒,为我国的医疗事业贡献出坚实力量,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中流砥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