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为进一步深化同学情谊,促进家乡文化的交流与分享,2021级临床医学8班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以“回乡见闻”为主题的兼职班主任对接会。会议现场气氛热烈,超声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兼职班主任赵鹏老师与全体同学齐聚一堂,共同开启了一段充满温情与启发的交流之旅。
会议伊始,赵鹏老师发表了题为“从家乡烟火气中感悟医学人文”的致辞。赵老师凭借自身在超声医学领域多年的深耕经历,娓娓道来他从医路上对患者地域文化背景的关注。他深情地鼓励同学们:“医学的深度绝非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在于对生命多样性的深刻理解。希望今日的分享,能让大家从家乡风土人情中汲取人文养分,在未来成为更具包容心的医者。”赵老师的话语如同一盏明灯,为同学们照亮了医学人文探索之路,也为本次活动奠定了温暖而深刻的基调。
随后,同学们围绕回乡见闻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彭博同学率先分享了寒假返乡时参与基层医院超声筛查工作的宝贵经历。他细致地描述为老人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的全过程,特别提到如何运用方言与患者沟通,成功化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彭博感慨道:“基层医疗设备或许简陋,但医者用心的温度足以守护生命。”他的讲述,让大家深切感受到基层医疗工作的不易与重要性,也看到了医学人文关怀在每一个医疗角落的熠熠生辉。
赵艺同学则以“东北年味”为主线,生动展示了家乡黑龙江鹤岗的独特魅力。冰灯集市上五彩斑斓的冰灯,在夜色中闪耀着梦幻的光芒;热气腾腾的酸菜白肉锅,散发着浓郁的家乡味道;家族围坐炕头包黏豆包的热闹场景,充满了浓浓的亲情。赵艺还揭秘了“冻梨切片蘸白糖” 这一独特吃法,引得现场同学垂涎欲滴、跃跃欲试,现场气氛瞬间达到高潮,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东北年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乌日嘎喜兰他同学独自踏上回到内蒙古通辽的路途,并用镜头记录下草原深处牧民冬季转场的恢弘场面。骏马奔腾,羊群涌动,牧民们在冰天雪地中迁徙,那壮观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乌日嘎喜兰他还分享了与当地蒙医交流时学到的“马奶酒疗法”,幽默地笑称“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烈’的药引子”,让同学们在惊叹之余,对蒙医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拓宽了对多元医学文化的认知视野。
来自云南的包林峰同学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七彩风情”的视听盛宴。他通过精美的照片展示了傣族竹楼的独特建筑风格、热带雨林的神秘与繁茂,以及万人泼水节的狂欢盛景,让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彩云之南。更令人惊喜的是,包林峰现场演示了傣医药中的“睡药疗法”,并笑着说“下次宿舍有人落枕,可以找我试试”,将傣医药文化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家,激发了同学们对民族医药的探索热情。
宫继伟同学以“油城记忆”为主题,深情讲述了家乡大庆的故事。他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的感悟,以及播放的父亲在油田工作三十年的一线纪实影像,让同学们看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奋斗精神。宫继伟揭秘了大庆独有的“冰上采油”技术,当提及除夕夜全城点亮“磕头机”(抽油机)彩灯的震撼景象时,他动情地说:“这座因石油崛起的城市教会我,医学也需要铁人精神——永远向困难‘钻’下去。”他的分享不仅展现了家乡的特色,更传递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同学们在医学道路上勇往直前。
杨一萌同学以“亚冬会志愿者的十二个日夜”为主题,动情讲述了作为医疗志愿者服务亚洲冬季运动员的难忘经历。从最初面对语言不通的困境,到不断努力锻炼,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帮助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杨一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奉献与成长。她的故事让大家看到,医学的舞台不仅仅局限于诊室和手术台,更是在每一个需要温暖与专业的角落。
本次座谈会在赵鹏老师“医学扎根于文化土壤” 的总结中圆满落幕。同学们通过彭博的基层实践,看到了医者使命的朴实与坚韧;从赵艺的东北年俗、乌日嘎喜兰他的草原见闻到包林峰的傣族风情、宫继伟的油城故事,再到杨一萌的亚冬会志愿经历,深刻感受到医学人文在不同场景下的璀璨光芒。赵鹏老师特别点赞了杨一萌的分享:“你让我们看到,医学的舞台不仅是诊室和手术台,更是每一个需要温暖与专业并存的角落。”活动最后,赵鹏老师感慨道:“这座冰城因你们的热情而沸腾。记住,未来无论你们走到哪里,都要像服务冬奥那样,用专业与温度点亮患者的希望。”夕阳余晖中,同学们望着地图上星星点点的家乡印记,仿佛听见无数个“医路同行”的誓言在风中回响。这场回乡见闻兼职班主任对接会,不仅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谊,更让同学们对医学人文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他们未来的从医之路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