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传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医学科普 > 健康宣传日 > 正文

为爱呐“罕” 点亮罕见病患者的生命色彩|哈医大二院专家:关注罕见病 助力罕见病患者实现病有医、医有药、药有保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为“点亮你的生命色彩”。罕见病,是一类以数字定义的疾病,例如人群患病率小于十万分之一的疾病。据统计,全球已知的罕见病约7000种,患者总数超过3亿人,我国有近2000万人饱受罕见病的折磨。此外,罕见病以遗传为特征,约80%的罕见病具有遗传性,并将伴随人类的繁衍延续下去,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罕见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罕见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哈医大二院内分泌科主任乔虹教授介绍,罕见病之所以罕见,是因为这些疾病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样、病变常累及多器官、系统,导致诊断难、易误诊漏诊;而与罕见病患者相比,从事罕见病诊疗的专科医生更为罕见,尤其基层医生对罕见病的认识不够,从以往的数据来看,部分罕见病患者可能需要经历5到15年的时间才能确诊。除此之外,罕见病患者还要面对治疗难、用药难等问题,甚至一些罕见病至今无药可用,这一系列难题使许多已确诊的罕见病患者像“孤儿”一样孤立无援。乔虹教授说,“在罕见病患者群体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我希望我的希望不再只是希望!’,简短的几个字,流露出这些患者强烈的求生欲,只有社会各界都重视起来,才从根本上能帮助解决他们在求医、确诊、治疗、回归社会等方面的重重困难。”

乔虹教授(右1)与团队进行病例讨论

罕见病离我们真的那么远吗?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可能携带有“缺陷基因”,只要有生命的传承就有罕见病发生的可能。专家特别提醒,需重视产前诊断和孕期检查,避免出生缺陷的发生,尤其是明确患病的罕见病夫妻需要通过基因检测筛查携带已知的带病基因,并及时通过医学手段进行干预,降低罕见病患儿出生。此外,乔虹教授表示,大多数罕见病患者在幼龄时期就已经发病,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知识普及,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异样表现”,包括生长发育异常和日常活动行为异样等。例如,青春期女孩没有月经初潮、男孩第二性征不发育等,在普通人群中我们会认为孩子属于晚长,发育相对较晚,殊不知许多罕见病患者因垂体、肾上腺、性腺受累也会出现发育异常的情况。再比如,学龄期儿童多数活泼好动,跑跳间轻微磕碰一般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有的孩子稍微受外力就会出现骨折,身材也比同龄人矮小,有典型的“蓝巩膜、大方颅、牙稀疏……”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成骨不全症,又称为脆骨病、“瓷娃娃”等。

乔虹教授(中)与患者家属沟通

21羟化酶缺乏症少女的“蜕变”

乔虹教授指出,“对于罕见病患者,唯有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收获较好的治疗效果。”2023年2月11日,乔虹教授如约为17岁的小舒(化名)进行远程会诊,“乔老师,您看我最近有变化吗?”小舒略带自信地说。乔虹仔细观察着屏幕对面的女孩,和患者上一次复诊相比,皮肤白皙许多,脸上的“痘痘”减少许多,女孩的笑靥难掩,与患者半年前初次在门诊就诊时的紧张、拘谨、无助,坐立不安形成鲜明的对比。“乔老师,还有一个好消息,我发现自己终于是个女孩了,上周出现了月经初潮”少女害羞且略带激动地说。

据介绍,半年前,小舒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哈医大二院内分泌科乔虹教授门诊寻求帮助。当时的小舒身高157cm,体重63kg,颜面皮肤重度痤疮,胡须明显,体毛浓密,乳腺未发育,阴蒂异常肥大,自带多普勒超声提示未见阴道、子宫和卵巢,更为奇怪的是16岁的少女竟然没有月经初潮。

患者收治入院后,乔虹教授团队为小舒进行染色体及基因检测、相关激素水平测定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性别染色体核型是46XX,SRY基因呈阴性,明确为女性性别。但患者血清睾酮水平是正常女孩儿的10倍,血清17-羟孕酮增高至正常上限值的120倍,肾上腺相关激素及产物指标异常,双侧肾上腺明显增生,疾病诊断越来越清晰了。致病“真凶”伴随21-羟化酶缺乏症诊断“金标准”慢慢浮出水面:CYP21A2基因Exon4 NM000500.9:C.518T>A纯合突变,小舒被明确诊断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21-羟化酶缺乏症、糖耐量异常。此外,为确定小舒是否需要进行外科矫正手术,乔虹教授申请由内分泌科、超声医学科、泌尿外科共同会诊,经过多学科专业细致的检查,专家们得出结论:小舒具有阴道、幼稚子宫和发育很小的卵巢,意味着在内分泌相关症状得到缓解及激素水平得以改善后,小舒或许会获得正常的生殖能力。

2023年1月初,第一阶段标准化治疗周期结束后,小舒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哈医大二院复诊,众人期待的化验检测结果回报:血清17-羟孕酮、雄烯二酮和睾酮都明显降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已经下降到正常水平,乔虹主任及团队感到很欣慰。

本次远程会诊结束时乔虹对小舒说,“你是幸运的,家人的疼爱和关注,很及时地发现了你的异常发育,及时就医,较早得到确诊,让你在当前阶段正常生长发育和成年后的结婚生子等成为可能。”据评估,小舒已经有月经来潮、可以生育,理论上评估生育典型21-羟化酶缺乏症子代的概率是1:120,对下一代患病的影响并不高。听到这个好消息,小舒和家人如释重负的同时红了眼眶。

18岁罕见病男孩:我终于和他们一样了

青春期本是人生成长阶段的一个重要节点,每个人都会经历,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会有较明显的变化,例如小男孩开始长胡子,小女孩开始变美了等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少数孩子青春期发育晚,和同龄人看起来不太一样,小亮(化名)也是其中一个,而这个“不一样”让他很多年抬不起头。

两年前,小亮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哈医大二院内分泌科就诊,乔虹教授看着面前身高一米五出头,身材瘦小的小亮,耐心询问“孩子,你有什么不舒服?”小男孩突然表现得十分焦虑,几次想走出诊室,在父母和医生的安抚下,才渐渐平复心情。据小亮的父亲介绍,“孩子有点难以开口,我来说吧。孩子已经16岁了,您看我们两口子的个头都不算矮,他怎么才一米五?还有一个奇怪的事情,按理说这个年纪的小男孩应该开始发育了,他没有喉结,生殖器官还是和三四岁时一样大小,同学总嘲笑他不是男孩,孩子都不敢去公共卫生间上厕所,经常自卑,偷偷地哭。”

青春期男孩的害羞和对未知疾病的恐惧让小亮显得局促不安,但在家人和医生的鼓励和劝说下,配合医生完成了系统查体,医生发现小亮的确如家人所说生殖器官发育不明显,谈及既往病史时,医生了解到小亮在4岁时接受过隐睾手术,但查体发现目前睾丸仍未正常下降至阴囊。经过相关内分泌系统化验及特殊基因检测,小亮被确诊为一种名为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罕见病,乔虹教授团队为其制定了相关激素替代治疗方案。

然而,两年间小亮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未能规范用药,来复诊时,医生查体发现小亮的身高长了10公分,喉结仍未出现,但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尽管大小仍达不到同龄正常男孩的标准,但小亮对未来充满着信心,“医生阿姨,谢谢您,我现在终于和他们一样,是个男孩了。”

专家呼吁:关注罕见病群体是全社会的责任

作为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学分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罕见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近年来,乔虹教授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内分泌及相关系统罕见病。她表示,罕见病的诊疗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例如基层医生对罕见病认知不足,推广罕见病诊疗技术、普及罕见病知识尤为重要;其次,诊疗体系亟待完善,对于不同级别医院,如何去接诊、发现、转诊、确诊、治疗罕见病患者也是应该提高和完善的;此外,有许多罕见病患者面临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药品选择上“无药可用”、药品价格上“望而却步”,这些对于新药研发和医疗保障等环节也是不小的挑战。

2月28日是第十六个国际罕见病日,希望社会各界能关注罕见病这个特殊群体。乔虹教授说,“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罕见病罕见,但爱不罕见。衷心希望每一个罕见病患者都病有医、医有药、药有保,希望每一个罕见病患者都能拥有彩色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