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 战胜卒中
卒中俗称“中风”,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等“五高”特点。2024年10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为“体医融合,战胜卒中”,倡导通过科学运动预防卒中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义诊现场
10月28日,哈医大二院卒中中心联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共同举办“世界卒中日”大型义诊活动,王丽华教授、张丽梅教授、朱雨岚教授、李永利教授、肖兴军教授、孙威教授、张雪梅教授、李瑞岩教授、陈丽霞教授、刘佩芳教授、李磊教授、张本平教授、王晓坤教授等多学科权威专家组成,为有卒中风险的患者们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等健康服务。同时,数十名红手环志愿者向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和群众体育活动的宣传,普及体医融合的相关知识,引导公众树立“运动是良医”、“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等健康理念。

王丽华教授为患者义诊

张丽梅教授为患者义诊

朱雨岚教授为患者义诊

李永利教授为患者义诊
王丽华教授介绍,卒中重在预防,健康生活方式可大幅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养成适量运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定期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哈医大二院作为黑龙江省脑血管病防治牵头单位,有责任、有义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针对卒中高危人群,精准开展科普宣教,要发动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及防控工作中积极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重视卒中的预防与控制,了解防控知识和技能。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倡导通过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卒中危险因素控制效果,预防卒中。
无论是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时间就是生命,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在发病后要立即拨打120,要听从120的专业建议去往最近的具有卒中急救能力的医院救治。在等待120救护的这段时间,一是要保持患者处于最舒服的状态,切忌不要拖拽病人,避免出血性卒中病人进一步出血;二是不要随意吃任何东西,以防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导致救治机会的减少。正确的急救对于减少卒中致残致死的发生至关重要。

肖兴军教授为患者义诊

孙威教授为患者义诊

张雪梅教授为患者义诊

陈丽霞教授为患者义诊
哈医大二院是黑龙江省脑血管病防治牵头单位,哈医大二院卒中中心是集NICU(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卒中病房单元、卒中康复为一体的高级卒中中心,是我省唯一一家高级示范卒中中心,唯一一家全国脑卒中静脉溶栓技术培训基地,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国家卒中中心培训基地,并被授予全国最高等级五星级高级卒中中心及全国研究型卒中中心。构建了卒中筛查、预防、救治、康复、二级预防在内的一站式卒中救治模式,卒中中心主要收治急、危、重、疑、难、杂的卒中患者进行综合性治疗,目前在全国为医院赢得广泛的社会声誉。
同时,哈医大二院卒中中心作为黑龙江省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实施单位,每年开展我省脑卒中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和综合干预管理工作,秉承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并完善由各级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共同参与的脑卒中防治工作网络体系,持续开展全人群的慢性病防治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对所有筛查干预对象按照风险因素分级后,针对不同级别危险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随访干预工作。真正做到惠及百姓,保证项目切实落地。

刘佩芳教授为患者义诊

李磊教授为患者义诊

张本平教授为患者义诊

王晓坤教授为患者义诊

相关科普:
(一)日常生活行为注意事项。
1.坚持适度体育锻炼,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
2.清淡饮食,做到低盐少油、食物多样,践行膳食指南推荐;
3.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避免久坐等;
4.防止过度劳累;
5.保持情绪平稳;
6.关注气候变化,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诊早治。
(二)有相关疾病的患者重点注意事项。
1.高血压患者需控制血压,坚持按医嘱服用降压药物;
2.高脂血症患者应控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坚持按医嘱服用降血脂药物;
3.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应按照医生建议,采取饮食、运动和药物等综合措施控制血糖;
4.心脏病(包括心房颤动)患者,应控制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
(三)卒中后遗症的康复治疗
约2/3的卒中患者会出现各种后遗症,包括肢体活动障碍、吞咽障碍、言语不清、认知和心理障碍等,卒中患者长时间卧床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变形、骨质疏松、皮肤破损等问题。康复治疗就是通过功能、任务和目标训练加强神经重塑,尽可能的减少卒中后各种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质量。卒中后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发病后3个月以内,在生命体征稳定和病情无进展情况下,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如果超过1年再进行康复治疗,各种功能恢复的效果将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