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个节气,白露的时间在公历9月7-9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65°时交节。古人通过观测太阳运行轨迹划分节气,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结束、仲秋开始,是从炎热向凉爽过渡的关键节点,《淮南子·天文训》中也有“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的时间节点记载。进入白露时节,夏季风逐渐退出,冬季风开始活跃,昼夜温差显著增大。白天地面吸收太阳热量,夜间气温快速下降,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在地面、草木等物体上,形成白色的露珠,“白露”由此得名。顺应自然气候变化规律,科学养生,合理饮食及正确穴位按摩必不可少。
一、白露节气饮食养生的核心原则是“滋阴润燥、温补养肺”,需顺应秋季干燥、气温转凉的特点,调整饮食结构。
1. 饮食推荐
- 润燥为主:秋季气候干燥,易出现口干、皮肤干、咳嗽等“秋燥”症状,饮食需以润肺、生津、润燥为重点。例如:梨(可煮梨水、蒸梨)、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温水冲服),能缓解秋燥引起的呼吸道不适。
- 少辛多酸:减少生姜、辣椒等辛辣食物摄入(避免加重燥气),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梨、山楂),可收敛肺气,符合《黄帝内经》“酸入肝,辛入肺”的养生理念。例如:乌梅(煮乌梅汤)、醋(凉拌菜时适量添加,助开胃)、番茄、酸枣(可泡水)、山楂红枣水等。
2. 饮食禁忌
- 忌过量食用辛辣、油炸食物(如火锅、烧烤),易加重体内燥气,引发上火。
- 忌贪食生冷,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等不适。
- 忌盲目“大补”,如过量食用羊肉、狗肉等热性食材,可能与秋季“收敛”的养生需求相悖,易生内热。
二、白露节气养生按摩穴位,核心围绕滋阴润燥、养肺护脾,针对秋燥易引发的口干、咳嗽、乏力等问题,推荐以下3个关键穴位:
1. 肺俞穴(Fèi Shū)
- 位置: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横指宽度)。

- 功效:调理肺部功能,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咽干、鼻塞等不适,是养护肺气的核心穴位。
- 按摩方法:用指腹按揉,每次1-2分钟,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可配合深呼吸,增强润肺效果。
2. 太渊穴(Tài Yuān)
- 位置:手腕横纹外侧端,桡动脉搏动处(掌心向上,摸手腕外侧的动脉,旁边凹陷处)。

- 功效:补肺气、滋肺阴,改善气短、乏力、皮肤干燥,同时能调节呼吸,缓解秋燥导致的呼吸道敏感。
- 按摩方法:用拇指轻按,避免按压动脉,每次1分钟,左右手腕交替进行,力度轻柔,防止酸胀过度。
3. 三阴交穴(Sān Yīn Jiāo)
- 位置:内踝尖向上3寸(约四横指),胫骨内侧缘后方。

- 功效:滋阴健脾、调和气血,白露后脾胃功能渐弱,此穴可增强脾胃运化,减少秋燥伤津导致的口干、便秘,同时滋养全身阴液。
- 按摩方法:用食指、中指并拢按揉,每次2分钟,力度以有轻微酸胀感为佳,每天1-2次,适合日常养护。
哈医大二院全体医护提醒,白露时节的健康调理需顺应气候变化特点,从饮食结构、穴位保健等方面科学防护,以维护身体机能的平衡与稳定。
文|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