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此时昼夜等长、寒暑平分,此后气温逐渐下降、降水减少,气候呈现 “燥、凉” 的特点。《春秋繁露》:“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思是秋季三个月,万物已趋成熟,天气劲急,地气清明,人们应早睡早起,与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使神志安宁,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使秋气平和,不使意志外驰,保持肺气清肃,这是适应秋季的养生方法。
一、秋分饮食养生以滋阴润肺、健脾养胃为主,忌生冷辛辣。
1.秋分饮食原则
- 滋阴润燥:秋分后气候干燥,易引发“秋燥”,需侧重补充水分与津液。
- 平衡阴阳:遵循“少辛增酸”,减少辛辣发散食物,增加酸味收敛食物,助于固护肺气。
- 健脾养胃:此时脾胃功能易受影响,饮食宜温热、细软,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2.秋分推荐蔬果食材
- 滋阴润肺类:梨、银耳、百合、蜂蜜、麦冬、川贝(需遵医嘱)。
- 健脾养胃类:山药、莲子、南瓜、小米、芡实。
- 应季蔬果类:萝卜、莲藕、柚子、葡萄、石榴。
3.秋分饮食禁忌
- 避免过量食用生冷食物,如冰饮、刺身,以防损伤脾胃阳气。
- 减少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避免耗伤肺阴。
- 控制油腻、甜腻食物摄入,防止助湿生痰,影响消化。
二、情志调摄:
针对“悲秋”情绪,传授移情易性之法——赏菊解郁、听《阳关三叠》等商调音乐应和肺金、练习楷书宁神定志,配合按揉膻中穴、太冲穴等简易穴位调理,让情绪养护有章可循。
1.膻中穴:
属任脉,具有调节气机、缓解疼痛、改善情绪压抑、止呕止吐等的功效。
位置:胸部正中央的垂直线上,与第四肋骨间齐平,第四肋骨间隙大约在男性乳头水平位置。

2.太冲穴:
属足厥阴肝经,具有调节肝脏功能、 清除体内湿热、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作用
位置:位于脚背,第一和第二跖骨(连接脚趾和足弓的长骨)之间的凹陷处。

哈医大二院全体医护提醒,秋分时节的健康调理需顺应气候变化特点,从饮食结构、穴位保健等方面科学防护,以维护身体机能的平衡与稳定。
文|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