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7个节气,通常在公历10月8-9日,对应“斗指辛”;《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为“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标志着气温骤降、露水近凝,物候有“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三候。《黄帝内经》:其强调“秋冬养阴”,寒露时节自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养生也应顺应天时,转为“收藏”模式,如“寒露脚不露”就是这一养生理念的体现。
一、寒露节气养生饮食应遵循“减辛增酸、润燥养肺”的原则,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减辛增酸 :减少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刺激及煎炸熏烤类食物的摄入,避免助燥伤肺。适当食用橘子、石榴、葡萄等酸味食物,有助于收敛肺气、顺应秋令。
2.润燥养肺:中医认为肺喜润恶燥,寒露时节,“凉燥”之邪易导致肺津耗损,可适当多食银耳、百合、山药、莲子等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
3.滋阴养肾 :寒露节气是人体阳气收敛、为过冬储能的关键时期,可适当食用莲子、栗子、红枣等食材,帮助身体储存能量。
4.增加能量与微量营养素摄入 :随着气温下降,人体对能量的需求增大,可适当增加能量摄入。同时,通过摄入全麦食品、柑橘类、动物肝脏等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A的食物,提高耐寒能力。
5.选择温补食物 :寒露时节应注重温补,以滋养五脏,防寒保暖。可食用羊肉配以生姜,补阳取暖、驱寒保暖;鸡肉与栗子同食,增强脾胃功能;鸭肉与山药搭配,滋阴消腻。此外,还可多食红薯、芋头、土豆等根茎类植物,既能提供能量,又能补中益气。
6.定时适量饮水 :深秋季节外界湿度降低,人体需要足够的水分来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建议每日足量饮水,以白开水和淡茶水为佳,避免摄入含糖饮料和含酒精饮品。
二、寒露节气的养生核心是“养阴润燥、温补护阳”,哈医大二院中医科推荐3个针对性强、易操作的穴位按摩,贴合节气需求:
1. 太渊穴(肺经原穴):腕横纹桡侧端凹陷处,按揉可润肺止咳、缓解秋燥引发的咽干,每次1-2分钟。

2. 太溪穴(肾经原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按揉能滋阴补肾,契合“秋冬养阴”,每次1分钟。

3. 足三里穴(胃经合穴):外膝下3寸,按揉可健脾养胃,助力消化吸收温补食物,增强抗寒力,每次2分钟。

哈医大二院全体医护提醒,寒露时节的健康调理需顺应气候变化特点,从饮食结构、穴位保健等方面科学防护,以维护身体机能的平衡与稳定。
文|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