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第18个节气,公历10月23-24日交节,对应“斗指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为“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标志着气温骤降、初霜出现,物候有“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三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反复提及相关养生内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提示霜降时节应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养阴。《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说明霜降饮食上应适当增加酸味食物,收敛肺气,减少辛辣食物摄入。《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强调霜降要注重固护脾胃。
一、霜降节气养生的核心选择是“省辛增酸、润燥固脾”,同时兼顾“温补御寒”(因初霜后气温骤降)。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省辛增酸:饮食上需要控制辣椒、生姜等辛燥食物,避免耗伤肺阴;多吃山楂、石榴、柿子等酸味食材,助肺气收敛。
2.润燥:饮食上“柔润为主”,遵循《饮膳正要》“食麻润燥”,多食芝麻、银耳、蜂蜜等柔润食物,缓解“秋燥”向“冬燥”过渡的干燥感,忌油炸、烧烤等易生燥的烹饪方式。
3.固脾养肾:顺应“秋冬养阴”,多吃莲子、芡实、山药等健脾食材,搭配栗子、核桃等益肾食物,为过冬储能,符合节气“收藏”的养生逻辑。
4,温补忌“过燥”:气温低需温补,但避免羊肉、肉桂等过燥食材(易上火),可选牛肉配萝卜、鸡肉炖山药,既暖身又护脾,契合《黄帝内经》“固护脾胃”的要求。
5.慎食“寒凉生冷”:霜后寒气渐重,生冷水果、冰饮及未煮熟的食材易伤脾胃阳气,建议水果可蒸食(如蒸梨),饮品以温茶、米汤为宜。
二、霜降养生的核心原则是“养阴润燥、固脾护肾”,兼顾润燥与御寒,推荐3个贴合节气需求、易操作的穴位。
1.肺俞穴(肺之背俞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按揉可宣肺润燥,缓解霜降干燥引发的咳嗽、咽干,每次1-2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宜。

2.脾俞穴(脾之背俞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按揉能健脾和胃,助力消化温补食物,避免寒气伤脾,每次1-2分钟。

3.涌泉穴(肾经井穴):位于足底前1/3凹陷处。睡前用温水泡脚后按揉,可滋阴补肾、温通经络,帮助抵御霜降寒气,每次1分钟。

哈医大二院中医科提醒,霜降时节的健康调理需顺应气候变化特点,从饮食结构、穴位保健等方面科学防护,以维护身体机能的平衡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