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护理园地 > 护理新闻 > 正文

生命的壁垒与微光:哈医大二院血液移植病房的守护者


哈医大二院血液移植病房护理团队在王巍主任、辛延护士长的带领下,以硬核的专业技术、春风化雨的人文关怀,为患者点亮希望的微光,成为他们穿越至暗时刻最坚实温暖的依靠。

一、专业铸就生命壁垒:精密防线上的守护

干细胞移植病房是对护理专业要求极高的领域。患者在接受大剂量放化疗及移植后,免疫功能极度低下,处于近乎“免疫真空”状态,任何微小的感染都可能致命。这决定了其管理模式的核心——层流无菌病房的精密管理:空气中尘埃被层层过滤,所有物品都要严格消毒;护士每一次进入,都必须严格执行无菌防护流程——穿戴无菌隔离衣、手套、口罩、帽子,并进行反复的手消毒。更关键的是,在无家属陪护的隔离中,患者所有医疗护理与生活起居均由护士承担:每日四次口腔护理,严防致命口腔黏膜炎和感染;每日三次五官护理、皮肤消毒擦浴与肛周护理,精细到褶皱,预防隐匿感染灶;三餐微波消毒、热水供应、更换床单、处理二便。这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慎独”精神与无菌原则的极致坚守,每一处细节都是对生命至高无上的敬畏。

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与特殊治疗的精准观察,是移植护理守护生命的核心防线。护士们24小时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任何细微波动都是重要信号:体温突升至38.5℃以上,可能预警感染或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爆发;心率持续增快伴血压下降,则警示血容量不足或休克风险,必须立即干预。在特殊药物输注管理中,患者频繁恶心呕吐,护士在遵医嘱给予强效止吐药同时还要实施分次小量冷流食策略,守护患者消化道功能与营养通道是支撑高强度治疗的基础;输注球蛋白(ATG)类药物极易引发高热寒战,护士在输注前精确指导患者每小时饮水200ml,输注过程每30分钟严密监测体温,一旦寒战初起即快速干预(保暖、用药),严防高热惊厥,保障治疗安全与患者舒适;对于易致出血性膀胱炎的药物,护士严格执行医嘱,督促患者每小时饮水250-300ml,每小时密切观察尿液颜色、性状及尿量,预防膀胱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精准果断的干预,将无数潜在危机扼杀在萌芽,为患者的生命安全筑起最坚实的堤坝。

在干细胞回输前,会充分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短暂性血压升高等反应,缓解患者焦虑;回输后则加强全面观察,尤其对异基因移植患者,高度警惕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排异反应的早期征象。护士敏锐发现一位移植后的白血病患者上臂内侧出现针尖大小的红色丘疹,立即警觉并报告医生,准备好急救药物、建立静脉通路。患者病情在24小时内急转直下:皮疹迅速扩散至全身,伴随39.2摄氏度的高热、心动过速和血压不稳定,护理团队迅速响应:执行极致轻柔的皮肤护理以预防感染;精准监测每小时出入量和生命体征,严防休克与肾损伤;启用中心静脉高营养支持。快速精细的专业护理,有效的控制了凶险的排异反应,使患者转危为安。

精密防线上的守护

二、人文点亮希望微光:穿越孤独恐惧的陪伴

移植病房的挑战远不止于生理。全封闭的层流环境、狭小的活动空间、家属的缺席,使患者极易陷入心理恐惧、孤独与无助。移植过程的巨大痛苦、高昂费用、对排异和复发的未知恐惧,如同沉重的枷锁困扰着患者。护理团队深刻理解这份人文护理的特殊性,他们不仅是护理者,更是心灵的抚慰者和陪伴者。

19岁的面瘫白血病患者小林(化名),因预处理导致的严重口腔黏膜炎彻底拒食,嘶吼“痛死也不吃!”。护理小组精准评估为重度口腔溃疡(Grade 3),使用黏膜麻醉剂漱口液阻断痛觉;特制高能冷流食;研究面瘫护理,以健侧卧位配合特制勺缓慢喂食,每勺确认安全吞咽。当小林在专业协助下第一次成功用吸管自饮营养液时,泪水夺眶——这不仅是为生命续航,更是被苦痛夺走的尊严在专业守护下的重拾。他们以切实可行的方案,将人文关怀深植于解决生存危机的专业土壤之中。

人文点亮希望微光

厚重的隔离门隔绝了喧闹,却隔不断哈医大二院血液移植护理团队守护生命的决心与温情。他们以硬核的专业铸就抵御病魔的坚实壁垒,用春风化雨的人文关怀点亮穿越黑暗的希望微光。在生与死的交界线上,他们是精密严谨的生命卫士,更是抚慰心灵的温暖灯塔。值此哈医大百年校庆之际,这支年轻而卓越的团队,正以精湛技艺与无私大爱,续写着守护生命、弦歌不辍的动人篇章,为无数血液病患者托起重生的朝阳。

供稿:李瑶

编辑:赵筱萌 马翀奕

摄像:贾文雅 王任姣

审核:高学琴 马翀奕

哈医大二院护理宣传委员会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