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医生,您好!我们家的二宝,出院回家已经两周了,经过您的精准诊断和耐心治疗,孩子在逐渐康复,精神状态越来越好,我觉得她有希望了”。看着微信弹出的消息,我的思绪被拉回了不久之前,来信的人是一个两个孩子的的母亲,名叫韵琪。她口中的二宝,住院时7个月大,因为长期喂养困难,导致营养不良(体重相当于2-3个月大孩子)合并重症肺炎,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最近又因感染加重,出现心衰,生命垂危,来到我们医院住院治疗,和患儿母亲交代病情时,她眼角的泪痕,苍白的鬓角,木讷的表情无一不展现了她的无助,似乎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面对这样一个重度营养不良,混合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儿,我们迅速投入救治,全面地分析情况,迅速控制好心衰,联合用药抑制住感染,同时考虑孩子存在牛奶蛋白过敏及乳糖不耐受等肠道吸收不良原发病的情况下,随即采取了早期静脉营养,恢复期肠道内要素饮食、脱敏饮食等措施,并每天指导孩子的喂养。十几天后,在我们的努力下,孩子心衰、感染得以控制,终于可以出院了,为了后续指导喂养,我主动加了她的微信,每两三天都要计算孩子每日所需液体量,热卡量,蛋白质需要量,调整孩子具体的喂养方案。甚至要观察大便的颜色和性状。从此我和她全家人成了“微信好友”,孩子有什么情况,第一时间她会微信咨询我。
“田医生,孩子今天早上吃奶比较费劲,上午吐了一次。我觉得他今天精神状态差有一些,我该怎么办?”
“田医生,孩子今天早上体温37度六,有一点咳嗽,我该怎么办?”
“田医生,二宝昨天和今天感觉饿的比较早,我想把奶量每顿加20毫升,您看可以不可以?”
“田医生,不好意思,大宝的事也得麻烦您,他今天从学校回来,发烧、嗓子疼,你看看我给他吃什么药好一些?”
长时间的治疗和沟通,我在她们家人眼中,也多了一层朋友的身份
“田医生,今天田甜一周岁生日,我今天测他的体重是7.6公斤,身长是73厘米。这是我给孩子拍的生日照片儿,发给您看看”。透过屏幕,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她们家人的喜悦。
“田医生,大宝说,你救了他妹妹的命,也关心给他看病,大宝说要努力学习,考上哈尔滨医科大学,将来也想像你一样当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
“田医生,今天田甜两周岁生日了,我拍了一张全家福发给您看看。”就这样,慢慢的田甜早就康复了,韵琪还会经常把她和哥哥的照片,或者高兴快乐的事情微信告诉我,我也融入了这样一个充斥着希望和喜悦的氛围之中。
家人健康团圆,是每一个中国家庭追求的幸福生活,中国人讲究家国情怀,家人之间包裹着浓厚的亲情,而医生的职责就是去守护这样一份亲情不受病魔所侵犯,奈何这世上终有岐黄之所不能及,至亲之人逝去,医者似乎亦难逃其咎,质疑纷纷,误解频仍,我也曾问过自己,选择了这样的职业是否有过后悔。医者,去其疾而正其气者也,以疗伤为本,以慰藉为根,守仁善之道。世间多病痛,吾辈以针石御之,驱病患之病痛,急家属之所急,吾之任也,虽有误解,心正行端,顾不睬之。烛光虽微,亦燃其身,唯愿天下无疾,医护皆卸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