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一、于波:走遍龙江成就“暖医”事业

于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
记者:作为一名心血管领域的资深专家,您亲眼见证了我国心血管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寒地深耕专业40余载,您都经历了哪些变迁?
于波:这40余载,我感悟最深刻的是技术的进步以及诊疗理念的变化,心血管诊疗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突破。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手段相对有限,随后介入诊疗技术在国内兴起和开展,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但是由于设备、技术和经验的限制,黑龙江省介入技术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1998年,我赴日本学习介入技术,回国后不断攻坚克难,开展了多项特色医疗技术,并帮助其他医院开展介入技术。2008年,我院被批准为东三省唯一的含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培训基地,为黑龙江省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批心血管领域介入技术骨干。在这段时间,我走遍了黑龙江省各地,进行技术帮扶和临床指导,培养了一批基层心血管医生。他们扎根在黑龙江省的各个地区,成为守护寒地居民心血管健康的中坚力量。
黑龙江省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医疗资源分布特点,心血管疾病负担严重,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呈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心肌梗死的救治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2013年,我作为技术总监牵头启动建设胸痛中心,建立院前、院内、出院后一体化、无缝衔接的急性胸痛救治体系,大大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2017年,我牵头成立黑龙江省胸痛联盟,协助并推动省内各地市胸痛中心建设,成立黑龙江省胸痛中心医联体,带动省内132家医院先后加入胸痛联盟,包括厂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中医医院,基本实现省域内全覆盖。近10年来,通过医联体、医共体等模式,推动黑龙江省心血管疾病防治网络的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形成覆盖全省13个地市、63个县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帮扶模式,提高了黑龙江省心血管疾病的整体救治水平。
从孤立到体系建设、从经验医学到精准医学、从单纯治疗转向预防与管理,是我国心血管医学发展的重要转变,极大地推动了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为了破解基于病因靶向的冠心病急性事件精准诊疗及准确预警这一世界性难题,我带领团队攻克了冠脉斑块病理分型的在体诊断、基于斑块病理特征的精准治疗及再发事件的准确预警等关键难题。在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中国心肌梗死诊治现状,我带领团队创立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精准介入诊疗体系并结合区域救治网络在全国推广。
为了加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长期管理,我院自2007年起成立随访中心,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长期、系统的随访服务,包括病情监测、用药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等,通过规范的随访管理,显著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复发率和再住院率,减轻了医疗负担。近年来,我们还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随访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记者:您是如何走上医者之路的?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有哪些经历让您铭记于心?
于波:曾经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学医。主要源于我小时候的两次生病经历。第一次是在小学时,我得了腮腺炎,病情迁延不愈。第二次是在16岁上中学时,我患上了眼病,半年时间都没有好转,这让我非常痛苦,还影响了学业。那段时期,我深刻体会到疾病对一个人的影响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我立志要当医生,不只是帮助患者看好病,更重要的是祛除他们的痛苦,无论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我如愿以偿地考上医科大学,选择了心内科专业。经过漫长的求医和学习之路,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成为一名好医生的信念。当我有能力以后,就希望培养更多的好医生,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安慰。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有几段经历让我铭记于心。曾经有一名先心病患者,长大以后失去了手术机会,令我痛心疾首。在黑龙江偏远地区,这样的患者还有很多,他们出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我深感自己重任在肩,决定宣传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我还和其他专家一道,去乡村开展筛查,通过基金会筹资,为几百名先心病患者进行了治疗。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争分夺秒地开通血管、植入支架,尽力缩短患者的救治时间。有的医生告诉我,有的患者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迟疑,耽误了病情,这让我们感到很痛心。我就告诉他们,生命无价,遇到这样的患者,只要签了知情同意书,就要进行治疗。后来,我们救治了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
还有很多患者来医院的时候,病情已经十分危重。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曾成功救治了一名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在当时,面对这样的患者,没有很好的救治手段。我们团队全力以赴,最终凭借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设备将他抢救回来。这些年,我们团队在心肌梗死患者,特别是已经休克患者的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借助呼吸机、ECMO、血滤等设备,我们建立了以救治心脏病患者为中心的重症监护室,挽救了很多生命。
记者:“白求恩奖章”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于波: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白求恩精神是我们永恒的灯塔和指引。“白求恩奖章”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整个团队,以及所有在医疗战线上默默奉献的同仁。
它时刻提醒我们,作为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必须抱有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工作的热忱。我将继续弘扬白求恩精神,无私奉献、救死扶伤;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真谛。
二、马学军:将“事无大小、做到极致”进行到底

马学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中心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记者:您的职业生涯与“核酸检测”“分子诊断”密不可分。您为什么选择这份职业?您如何看待您的工作在卫生健康事业全局中的作用和意义?
马学军:选择这份职业,源自热爱和责任感。1988年,我毕业于武汉大学病毒及分子生物学系。生物是当时的热门专业之一,而我选择病毒及分子生物学系,是出于对病毒的兴趣。填报志愿时,我对病毒的认知尚且停留在其可能影响人体健康上,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想弄清楚其中关系,希望能做点什么。
2004年初,我进入疾控系统从事病原体分子诊断研究。当时,全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结束不久,从第一个SARS病例出现到确定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多国科学家用了约5个月时间,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病原鉴定技术的重要性。在我的恩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病毒学家侯云德的支持和推荐下,我创建了中心实验室,聚焦分子诊断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先进的检测与诊断技术分析样本内有没有某种病原体的核酸,确定这种病原体是什么,并获取其基因序列。在疾病预防与控制,尤其是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中,及时发现未知病原体、快速检测和鉴定已知病原体至关重要,这也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所以,我们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开发和应用更先进的分子诊断技术,用更快速、灵敏、便携的技术手段助力病原体鉴定。新冠疫情初期,我国科学家齐心协力,在短时间内获得了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这是我们技术进步的最好证明。
我国分子诊断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检测、肿瘤诊断和治疗、遗传病检测等领域。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成熟、成本降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想,未来分子诊断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和健康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记者:在疾控战线奋战多年,您对于白求恩精神的理解与临床医生会有不同吗?在您看来,新时代如何坚守崇高职业精神?
马学军:我想本质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在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我看来,就是要用科学严谨、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时刻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面对人民。从业多年,我在日常工作中时刻能体会到坚守崇高职业精神带给我的力量。
新时代坚守崇高职业精神,我觉得就是要坚持求实、创新和转化。除了现场参与疫情处置外,我们的工作很多时候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的。这更像是一场“无声的战斗”,要求就是更快、更准、更全。只有不断探索先进的核酸检测和诊断技术,才能为快速识别感染者、阻断疫情传播、制定科学疫情防控策略提供坚实技术支撑。比如,我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完成了多例输入性病例的病原体全基因组测序,为我国快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再比如,好的技术不能仅停留在实验室里,也应转化成适用于防控一线的工具,尤其要能够赋能基层。在不断探索新技术的同时,我们已掌握的这些先进技术是否能转化为更高效便携、适用性强的产品,适用于更多需要快速筛查的场景?为此,我们团队研发了基于重组酶的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检测新冠病毒核酸试剂盒,采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检测技术,实现该检测技术产品商业化。与传统检测技术相比,恒温扩增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灵敏、便携等优势,解决了传统检测方法时间长、操作复杂、对环境有要求的痛点,适合在基层、海关和现场使用,能实现核酸提取后8至15分钟快速检测出结果。
我常常在想,我们守护的不仅是个人健康,更是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有时候,大家也许未必能直观感受到我们的存在,但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用科学技术为人民健康筑牢了一道道防线。这种使命感让我在这条路上坚定前行。
记者:您提到在工作中要坚持“事无大小、做到极致”,在您的科研经历中,能看到许多创新性技术突破和研发进展,这是否就是“事无大小、做到极致”最好的体现?
马学军:我们有时能听到这样的说法——“检测很简单”。检测真的简单吗?又或者说,哪怕很简单,能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到极致,那也是不简单的。所以我们团队的座右铭是“坚持是一种美德,事无大小、做到极致就好”。尤其对科学研究来说,不畏失败、懂得坚持的精神弥足珍贵。
核酸检测和诊断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我们的一些突破实际上都是瞄准了检测与诊断中的某个关键点,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来解决技术难题。
比如,我们在2015年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多重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技术平台。该平台围绕传染病防控重大专项,针对发热伴呼吸道症候群病毒性病原、发热伴腹泻症候群病原体的监测和病原谱的构成分析,以及突发疫情病原的快速应急筛查中所面临的技术问题,满足了我国不同层级疾控机构对经济、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通量检测技术的迫切需求。
我们还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灵敏度核酸检测技术,通过优化反应体系、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解决了传统核酸检测技术在低浓度病原体检测中的难题。
我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病原多场景实时检测关键技术平台的建立和应用”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研发病原体核酸现场检测技术,取得了多项突破,研制的多套国产设备可以实现现场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和预警。比如,我们研发的病原体核酸全自动快速检测仪,携带方便,可以快速检测包括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在内的17种呼吸道病原体,且仅需 30分钟就能完成检测全流程。之所以强调“现场”二字,是因为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我们可以携带这套仪器快速在现场开展检测。无论是确定还是排除,都能实时上传数据、迅速发出预警,从而节省时间,为疫情现场的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上内容来源于健康报)
编辑:马玲娜 史卓然
哈医大二院医德医风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