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言患语,共筑健康桥梁

在医疗的世界里,医生怀揣着救死扶伤的使命,患者满怀着对康复的殷切期望。医患沟通,恰如那座连接彼此心灵的坚固桥梁。它并非简单的言语交流,而是信任与理解的双向奔赴,是专业与需求的精准对接。
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句细致的解释,都可能成为治愈病痛之外的心灵良药。让我们共同见证那些用真诚与关爱化解疑虑的瞬间,感受在对话间传递的生命力量,一同探寻如何让这座健康之桥愈发稳固、畅通无阻。
一、沟通技巧
1.保持冷静,积极聆听
愤怒的人犹如一座爆发的火山,火山爆发时我们无能为力,只能耐心等待火山歇息。有时我们会气不过,觉得自己没有错,凭什么无故要挨别人的骂?想要忍不住发作的时候,建议在心里默默从一数到十,延迟自己的动作,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若是以愤怒回应愤怒,只会将矛盾升级到无法挽回的结果。
大多数人在发怒时,他的潜意识里期待你的反击、抵制或者解释,因为他已想好了反击手段。我们最佳的选择就是保持冷静,先等待对方发泄完心中的怨气,不要抢话,不要打断对方,更不要试图解释,解释只会使对方更加生气。“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在失去刺激源后,对方一般会在1~2分钟内平静下来。
当然,保持冷静并非对其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或避而不见、一走了之。态度冷漠、忽视对方,只会使对方更加愤怒。可以让对方坐下,递给对方一杯水,对他的情绪和立场表示理解(不是鼓励),对他的抱怨恰当回应(不是随便评判对错)。可以说“请您告诉我具体的经过”“您为什么会觉得我们忽视了您”等。
2.打断对方的心理定势
当出现愤怒情绪时,人们说话音量会提高,语速会加快,他要以威胁的方式侵犯着你的个人空间。如果顺着对方的思维方式,跟上他的语速和音量,那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我们要做的,就是打断他们的这种情绪化反映,不要顺着他们的路子走,比如,语气语调温和,请他坐下慢慢说,人坐着时,更容易控制愤怒的情绪。
告诉一个情绪激动或生气的人“镇静下来”,而不是“不要担心”,后者往往会适得其反。可以说,“您慢点说”“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愤怒”。这样的话,往往会使得暴怒的人感到错愕、吃惊,从而打断了对方的心理定势,化解可能爆发的冲突。

二、典型案例
案例一:耐心倾听,消除患者顾虑
一位患者因胸痛到医院就诊,担心自己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十分焦虑。医生在详细询问病情后,耐心倾听患者的担忧和恐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胸痛的多种可能原因,告知患者目前的检查结果并不支持严重心脏病的诊断,并向患者展示了一些类似病例的治疗情况和预后。通过这次沟通,患者的焦虑情绪明显缓解,积极配合后续检查和治疗。
案例二:主动沟通,建立信任关系
一位老人因腿部骨折住院,由于子女工作繁忙,不能时刻陪伴在身边,老人情绪低落。护士主动与老人交流,关心他的生活起居和心理状态,在日常护理中总是耐心细致,还经常与老人聊家常。医生也会在查房时特意多花时间与老人沟通病情和治疗方案,让老人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关心和重视。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老人逐渐建立起对他们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康复得也很快。
案例三:充分告知,尊重患者意愿
一位年轻女性被诊断出患有乳腺肿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医生详细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了手术的必要性、风险、可能的并发症以及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等,同时还提供了一些相关的病例资料供他们参考。患者和家属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对手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和想法。医生根据患者的意愿和病情,共同制定了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案。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肢体语言辅助。
案例四:团队协作,全方位沟通
一位患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住院治疗,病情较为复杂。医疗团队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等,针对患者的情况,制定了详细的综合治疗方案。医生负责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护士在日常护理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与患者沟通并给予心理支持;营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饮食习惯,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并向患者详细讲解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康复师则为患者制定了康复训练计划,耐心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团队的全方位沟通和协作,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有了全面的了解,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康复训练,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在医患沟通的艺术中,每一个微笑、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成为传递关爱和信心的力量!
编辑:马玲娜 史卓然
哈医大二院医德医风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