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一、田军章:怀揣工程师情结“医”路创新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省卫生应急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田军章
记者:从一名影像科医生到医院管理者,您为何一直将信息化、智能化思维融入每项工作中?
田军章:30多年前,计算机技术刚刚兴起时,我觉得软件工程师是一个很酷的职业,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梦想,但最后机缘巧合我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学习,开启了医生生涯。即便如此,我的工程师情结始终推动着我致力于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手段,提升医疗工作的效率,增强为老百姓服务的能力。
在我还是一名影像科的年轻医生时,我就自学计算机编程语言,开展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以及诊断报告信息化处理技术研究。走上医院管理岗位后,我积极倡导运用信息化技术优化紧急医学救援流程,带领团队建成了互联网医院。信息化思维带领我们医院越走越远,我依然在做自己当初认为很酷的事情。
记者:如今,卫生应急已经成为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一张亮眼名片。从医院建立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到被认证为国际应急医疗队,为了擦亮应急医学这张金字招牌,您是如何掌舵的?
田军章: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前身是野战医院,是当时全军最小的中心医院,2004年由地方接管。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如何迅速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路径,是当时需要直面的问题。
从参与抗击非典和汶川抗震救灾的两次紧急医学救援经历中,我们看到当时卫生应急的装备和能力都相对落后,将卫生应急作为医院发展特色,是一个既可以让医院实现差异化发展,又符合国家实际需要的切入点。
于是,我带队到全国各地调研取经。第一站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该院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医学救援队,装备设施配套都非常好。我们想超越就要另辟蹊径。我们发现它的信息指挥中心仅有几部电话,就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灾难医学救援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
带着这样的思路,我又带队到了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该中心的智慧“120”急救指挥体系带给我们很多震撼。于是,我们把为这家医院建设急救指挥系统的工程团队请回去做规划设计,并组织人员进行急救信息系统攻关,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开发出智能化的紧急救援信息系统,大幅提升了紧急医学救援的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2017年,我院接到了一项艰巨任务:建立一支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建设标准,真正实现装备国产化、本土化的国际应急医疗队。这意味着要脱离进口产品,自主研制一系列救援装备。我们克服一系列困难,研制出价格更低、更实用的网架式帐篷、野外移动制氧机、小型多功能监护仪等救援装备。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开发了更智能化的覆盖救援全过程的紧急医学救援信息化系统,相当于在野外建立一个小型智慧医院。当年,这支队伍被认证为国际应急医疗队。
记者:从互联网医院到智慧医院,再到最近发布的主动健康人工智能大模型,在这些“尝鲜”的背后有哪些考虑?
田军章:紧急医学救援让我院在卫生应急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但医院的建设发展还需要更加贴近老百姓的日常健康需求。我们认为,为社区居民提供更贴心、更便捷的健康服务,才是走进他们内心的一条路径。自2012年起,我院在广州各大社区建了100个健康小屋,利用智能化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务。到了2014年项目结题时,健康小屋面临着后续如何运维的问题,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医院。
我清楚地记得,2014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提到:“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诊疗服务,属于远程医疗服务。”当看到这句话时,我兴奋极了,这给我们放手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了政策指引。2014年10月25日,我们建起了互联网医院——广东省网络医院。
2016年,作为围棋爱好者的我,关注到了机器人AlphaGo战胜围棋高手的新闻。当时,我感觉这件事将会推动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就在医院牵头成立人工智能研究所并担任所长,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2018年4月,我院建设的智慧医院上线,将人工智能全面应用到医疗服务中,上线了智能支付、智能问诊、“刷脸”就医等10项功能。
2022年,我们意识到,大模型将会为医疗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随即,我院在2023年初就开始布局如何应用大模型驱动原来开发的人工智能医生进化升级。最近,我院发布了自主研发的主动健康人工智能大模型,主要就是利用服务对象每年的健康体检数据,帮助其开展健康风险因素识别、评估、趋势分析,再为其提供相应的干预手段建议,使其做到主动健康。
记者:从您的经历可以看出,您不停地创新、在所有环节上创新,几乎都踩准了时代的发展鼓点,您的秘诀是什么?
田军章: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就是成功的基石。我认为很多失败往往是没能坚持下去导致的。在此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机会和分析困难,保持敏锐的头脑,积极拥抱变化。当然,想法不是凭空而来的,一些大趋势会露出很多迹象,所以就要多学习,培养这种意识,这样才能抓住机遇。
比如,当时选择卫生应急发展路线,是看到了国家对这个领域的重视和推动;开展互联网医疗,是因为认为这个时代到了。这个时代已经来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想不想,都阻挡不了。只要顺应大潮流、大趋势,就一定能找到成功的路径。
二、邢少云:我决定留下来,守护这群人

邢少云,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皮肤康复科护士长、主管护师。
记者:刚毕业的您,初次接触麻风病患者,有怎样的感受?
邢少云:1995年,我还未满20岁,从海南省卫生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海南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麻风院区工作。那里是全省规模最大的麻风病医院,收治着200多名麻风病患者。初见那些肢体畸残、容貌毁损的病患,给我的感官冲击极大。夜半时分,我常惊醒,梦见自己也感染了麻风病。
往后,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发现,这些患者会刻意回避与我们的正面接触。比如,示意我们将药品放在病房门口,见我们走远后,再动身拾取,生怕给我们造成感染。这真是一群可怜又善良的人呀!于是,我决定留下来,与岛上的“麻二代”(父辈是麻风病医生)一同守护他们。
为了给患者提供最有效的护理,我出岛取经。在全国麻风防治技术培训班以及相关学术会议上,我得知麻风病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不再具有传染性。于是,我打破传统的麻风病护理模式,主动脱去隔离衣,与患者手拉手唠家常,直接做治疗,身体力行证明麻风病可防、可控、不可怕,由此逐渐转变全省麻风病防治模式。
记者:除在病房护理患者之外,您常常深入山区开展麻风病防治技能培训。走出院区的初衷是什么?在此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触动了您?
邢少云:2012年,全省曾进行过一次摸底调查,有22名麻风病患者足部溃疡严重至需要截肢。即使安装假肢,他们也很难像健全人一样生活,多数会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这令我深感惋惜。如果创面护理得当,或许他们不必截肢。为此,我再次出岛取经,辗转于上海、天津、浙江、山西等地,渴望寻求最适宜的伤口治疗技术。
在综合多种疗法后,我创新提出创疡再生医疗技术结合光子治疗方法,用于应对麻风溃疡,即在生理性湿润的营养环境下,激活创面潜能再生细胞,结合外科清创术快速无损伤液化方式清除创面坏死组织,确保创面引流通畅,促进创面原位再生愈合。实践证明,创疡再生医疗技术行之有效,麻风病患者溃疡率从28%降至5%,截肢率也随之降低。
在此后的一次下乡巡诊中,我曾遇到一位阿公,他颤颤巍巍地向我们走来,几只苍蝇恼人地盘旋在他松垮的裤管周围。征得他同意后,我卷起他的裤脚,发现他的双足布满流脓的伤口。当地乡镇卫生院对他的情况无能为力,表示只能截肢,而阿公还要依靠破溃的双脚上山采槟榔、割橡胶维持生计,只得任由伤口继续溃烂。基于多年经验,我判断阿公的创面经规范清创、换药后,可以愈合。于是,我向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申请专项经费,让这位阿公免费接受治疗。经过1个多月的护理,阿公的创面完全愈合。
这使我意识到,由于信息闭塞,偏远地区的医疗条件及护理技术十分有限,许多麻风病患者错失救治机会。自2019年以来,我率队走访全省13个麻风院村,开展“麻风患者难愈合创面救助行动”,凡是遇到有难愈合创面的麻风病患者,就建议他们转到上级医院治疗,或依托远程医疗指导当地医护人员开展规范治疗,进而帮助更多麻风病患者从根本上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在每月的下乡巡诊中,我与团队持续推广创疡再生医疗技术,开展“麻风畸残预防与康复培训”,着力培养基层麻风病护理骨干。
2024年的全省摸底情况大有改观,绝大多数患者不需要截肢治疗。过去是我出岛取经,现在是众多同道选择来海南学习创疡再生医疗技术。
记者:数十年如一日护理麻风病患者,想必会不断加深您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在您看来,什么是护理的最高境界?“白求恩奖章”对于您,又意味着什么?
邢少云:我觉得护理的最高境界是使患者感到舒适。舒适护理,来自躯体痛苦的减轻,更来自精神心灵的抚慰。
一位患有麻风病的阿婆,弥留之际曾向我们表达担忧。她语含悲凉地说,自己终生未婚,无儿无女,去世后墓前可能无人祭扫。我答应她,她过世后,医护人员将作为她的亲人,定期前去探望。见我们诚意许诺,阿婆了却了心愿,安然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往后,每年清明节,我都带领医护人员及病友到公墓去缅怀已故病友,增强这个大家庭的凝聚力。
这些年,我与团队先后送走了100多位麻风病老人,在老人们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时,我们带去的临终关怀为他们坎坷的人生献上了最后的温暖。“白求恩奖章”对于我,是一种鼓舞、一种激励,更是一种鞭策。我将发扬白求恩精神,为更多麻风病患者争取从容生活的希望。
(以上内容来源于健康报)
编辑:马玲娜 史卓然
哈医大二院医德医风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