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论述摘编》,聚焦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引导医务人员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不断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医院自2023年7月起开展“优质医疗服务示范科室”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6轮大型巡查工作,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瞬间。现开展“‘百年华章 医脉相承 德馨赓续’哈医大二院优质医疗服务医患故事展”活动,展示医院医务人员职业风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广泛宣传百姓就医感受与体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攻克疑难病例的“心”力量
科室:心血管内科
姓名:于波
一、生死时速ECMO搭建生命桥梁
心内科最大的生命挑战,莫过于救治濒危的急危重症患者。ECMO(体外膜肺氧合)这项顶尖的生命支持技术代表着一个医院危重症急救水平。平日里,于波教授带领团队苦练技术,不断优化流程,将1小时的治疗时间缩短到20分钟,为患者“抢”出生命的黄金时间。

一位花季少女突发暴发性心肌炎,起病急,病情重,情况非常凶险。于波教授团队以最快速度,迅速实施为患者行ECMO抢救,终于挽救其生命。

心脏停跳30分钟!突发心梗的刘先生被送至哈医大二院心内科,团队从死神手里抢人,一边进行心脏复苏、一边实施ECMO操作,心脏三根血管完全闭塞,通开两根血管,植入三个支架,经历两小时惊心动魄的抢救,终将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王先生突发心梗被送至哈医大二院心脏重症监护病房,入院时已出现心源性休克,情况十分危急,急诊冠脉造影检查发现左主干急性闭塞,立即启动ECMO联合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完成支架植入手术,成功开通左主干。但因心肌梗死面积广泛,患者心脏功能难以恢复。团队联合哈医大二院多学科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四周后成功为患者完成急诊ECMO+IABP桥接人工心脏(LVAD)置入手术。实现“介入+外科”多学科联合救治模式,全面开启人工心脏治疗的“心”时代。
近年来,于波教授带领团队敢于突破尝试,在对包括暴发性心肌炎、心脏骤停、大面积心梗在内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时,充分使用ECMO技术。从2018年独立完成国内首例完全清醒下应用ECMO挽救暴发性心肌炎患者至今已经挽救了二十余名暴发性心肌炎患者的生命。
二、团队协作 凝聚力量攻克难关
于波教授团队在每一次ECMO治疗中,团队成员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在术前准备阶段,医生们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护士们迅速准备好ECMO设备和相关耗材,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在手术过程中,于波教授凭借精湛的医术,精准操作,其他医生紧密配合,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护士则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ECMO参数,确保患者安全。术后管理同样至关重要。团队成员24小时轮流值守,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医生每天多次查房,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护士精心护理,从伤口护理到心理疏导,无微不至。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患者顺利康复。
三、聚焦前沿 引领心血管治疗
于波教授建立了介入培训中心、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康复中心、随访中心、影像中心、危重症中心、肺血管中心、高血压中心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心血管诊疗区域辐射网络。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为全国最早认证的十家胸痛中心之一,也是全国首批中国胸痛中心区域认证办公室。于波教授牵头建立ACS精准介入诊疗体系并结合救治网络在全国推广,建立易损斑块腔内影像学诊断标准及优化流程,指导优化介入治疗,改变常规支架植入“一刀切”策略,确立高危斑块和高危人群,提出基于斑块特征的个体化诊疗策略,使ACS急诊血管开通率和院内死亡率显著降低。团队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光声双模同步成像系统,升级研发腔内影像学设备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实现临床转化,推动高端血管内影像设备国产化与精准化。

团队致力于急危重症心血管患者的救治,复杂冠脉介入比例超过50%,团队开展的ECMO技术成熟,危重患者抢救成功比例明显升高,惠及龙江及区域内心血管重症患者。召开ECMO临床应用培训班,分享了ECMO植入的单中心经验,于波教授带领团队从ECMO的穿刺、置入、撤除,术区处理、术后护理等方面进行了专业教学指导,面对面、手把手,将ECMO技术的要点、难点倾囊相授。

这些年,于波教授一直致力于黑龙江省心血管病诊治的规范化探索,成立了国内首个省级基层心血管联盟,63家医院参与,其中基层单位60家,基层联盟区域核心单位16家,覆盖13个地市通过基层心血管联盟。
稿件提供:心血管内科
编辑:常 娜、史卓然
审核:马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