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医大二院骨外科四病房吕松岑主任带领程实副主任医师,李泽成副主任医师成功为一位髋臼骨折后畸形且合并肢体短缩 8 公分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此次手术借助先进的机器人辅助技术,并结合精细的术前规划,为患者带来了重获健康的希望,也展示了现代医学在复杂病例治疗上的卓越突破。
患者早前发生车祸意外,导致髋臼骨折及髋关节脱位,经过治疗后髋臼发生一部分畸形愈合,长期饱受髋关节疾病疼痛折磨,髋臼畸形导致其肢体短缩达 8 公分,股骨头坏死更是严重影响了日常活动。传统手术方式对于此类复杂病例面临诸多挑战,手术风险高且效果难以保证。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辅助手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手术前,吕松岑主任医疗团队利用 CT 等影像学手段,对患者的髋关节进行了详细的扫描。通过将这些数据导入机器人系统,医生们能够对患者的骨骼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清晰还原髋臼及股骨头的实际情况。同时,借助强大的人工智能 AI 算法,医生们精准规划了手术方案,包括假体的型号、植入位置、角度以及截骨量等关键信息,确保手术方案高度契合患者的个体特征。
手术过程中,机器人臂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复杂变形的解剖结构中,机器人臂依据术前规划,实现了实时导航和精准操作。它能够精确执行预定方案,避开重要的神经血管,有效降低了手术风险。在矫正下肢短缩方面,机器人臂通过精确的操作,逐步恢复了患者肢体的长度,为后续的假体植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手术在精准度上有着显著优势。其误差可控制在极小范围内,使得植入的关节假体能够近似自然关节的功能,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此外,手术创伤小、出血少,也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
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影像学检查显示,假体位置精准,肢体短缩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患者在程实副主任医师的指导下,已开始进行康复训练,髋关节功能也在逐步恢复。
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机器人辅助技术在髋关节置换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度。机器人辅助技术与术前规划的完美结合,不仅为髋臼畸形合并肢体短缩的复杂病例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也为更多类似患者带来了康复的曙光,同时还降低了医生的手术难度。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会有更多的患者受益于这一先进的医疗技术。

图一:术前患者站立位外观像,左腿严重短缩,右腿无法站直;


图二:术前骨盆正位X线片


图三 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矫正,右下肢可以伸直站立位

图四 术后骨盆正位X线片,双下长度基本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