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非手术科室 > 血液内科 > 血液内科 > 科室动态 > 正文

哈医大二院多学科协作帮助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重拾信心战胜疾病

回想那段想动不能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在病床上的日子,48岁的葛女士(化名)望着头顶的天花板,眼角留下了难过的泪水…… “多发性骨髓瘤”,一个陌生又可怕的名词,“夺”走的不仅仅是她作为人的尊严,更险些让她丧失对生活的信心。

凶险!48岁女性胸椎、肋骨多处骨折 下肢瘫痪不能自理

据葛女士(化名)介绍,自2023年11月起,她经常感觉前胸后背疼痛,随着病情加重,疼痛难忍的葛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先后到哈尔滨市多家医院就诊,胸部CT、胸椎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葛女士出现了多处肋骨骨折及多个胸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对于这个结果,葛女士一家感到很奇怪和震惊,患者并没有受到过外伤等情况,为什么会这样?由于病因不明确,葛女士和家人选择了静养和其他对症治疗,然而,病情仍在继续进展。

2024年3月初,葛女士开始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等情况,据她本人形容,“走路像踩棉花一样,感觉没什么劲儿”,且进行性加重,甚至出现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复查胸椎MRI发现葛女士的胸椎第4、5、7、10节椎体严重压缩性骨折,胸椎第8节椎体水平椎管内及椎管旁可见一肿块。葛女士感觉身心俱疲,遭受巨大创伤,家属也是心急如焚,痛苦万分。一家人意识到不能再“坐以待毙”,必须去更好的医院寻找更好的医生和治疗方案。

抽丝剥茧细探病因多学科专家联手施治

患者及家属慕名来到哈医大二院,寻求骨外科主任、骨外科三病房主任闫景龙教授的帮助。因患者病情较重,闫景龙教授组织多学科专家联合为葛女士会诊,经综合检查、系统评估,专家们结合相关病历资料讨论后发现影像学显示肋骨及胸椎多发骨折更似血液系统浆细胞疾病导致骨破坏所致,需要血液内科专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但较为棘手的问题是,患者已经出现多处胸椎压缩性骨折及严重并发症,必须先进行外科手术,解除椎体压迫症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闫景龙教授团队为葛女士制定了精准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并于2024年3月13日,顺利实施胸椎管减压、椎管内肿瘤切除及内固定术。手术的成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也为患者赢得了进一步治疗时机。

闫景龙教授(右2)团队为患者进行手术

术后第6天,葛女士被转入哈医大二院血液内科进行系统治疗,血液内科主任王巍教授团队详细梳理患者病情,完善相关检查,最终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活组织病理学、细胞遗传学、基因学等检查结果指向致病“真凶”为一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此外,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发现该患同时伴有1q21扩增、t(14;20)两个高危细胞遗传学改变,危险分层为双重打击多发性骨髓瘤,预后不良,需要在诱导完全缓解后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等治疗才可能有治愈的希望。随后,王巍教授团队制定了针对初发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免疫靶向与分子靶向相结合的诱导治疗方案以及后续治疗计划,包括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支持治疗等。

王巍教授与患者交流

在血液内科医护团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精心照护下,葛女士逐一克服治疗中必须面对的考验,如感染、贫血、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第一个治疗周期结束后,葛女士顺利出院。

多学科协作助力患者全面康复

2024年5月,葛女士回到哈医大二院复查,血常规指标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显示骨髓瘤细胞消失,血清和尿免疫固定电泳转阴,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瘤残留病灶(MRD)显示阴性。王巍教授团队利用哈医大二院在省内率先开展的针对骨髓瘤患者骨病诊断和预后评估极具临床价值的全身低剂量骨扫描技术评估患者胸椎情况,发现椎管内及椎旁软组织肿块也消失。综合患者各项指标,疗效评估达到完全缓解。专家表示,对于像葛女士这样的初发多发性骨髓瘤且伴有高危遗传学因素、多部位骨破坏、多发胸椎椎体骨折、脊髓受压、下肢瘫痪和大小便失禁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一个治疗周期就能够达到完全缓解实属不易。

此次住院复查期间,王巍教授积极联系康复科及中医科、呼吸内科、肾内科等科室协助会诊,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充分发挥哈医大二院多学科优势,帮助患者全面康复。目前,患者可以自行排便、排尿,双下肢肌力明显好转,可自行在辅助工具协助下行走,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出院前,葛女士与血液内科主任王巍教授和主管医生薛艳明合影时,她激动地说:“刚患病时,感觉很绝望,很痛苦,是你们一直鼓励我,给我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患者出院前与医生合影

相关链接: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为血液系统恶性浆细胞疾病,临床表现常见多样、漏诊率较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等。骨痛为患者就诊时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建议有不明原因骨痛的患者积极就医,切莫贻误最佳治疗时期。

近年来,随诊断技术进步和新药研发,多发性骨髓瘤在临床中可以通过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CAR-T技术等多种措施治疗,可明显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专家提醒,重视骨痛、乏力,水肿等不适症状,早期、及时、有效的诊治,可使患者预后得到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