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胰岛素,该出手时就出手!

案例

赵大爷糖尿病史十多年了,一直服用消渴丸等药物治疗。前些年血糖控制得还可以,但最近几年效果越来越差。医生说这种情况属于“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早就建议他改用胰岛素治疗。

可无论别人怎么劝老人家就是不同意,原来他心里有很多顾虑:一是怕注射胰岛素会产生依赖,用上以后就再也撤不下来了;二是嫌注射胰岛素太麻烦而且要遭受皮肉之苦;再就是,他认为胰岛素是对付高血糖的最后招数,如果早早用上了,害怕将来病情严重了无计可施。

正是由于这些错误观念的误导,赵大爷对胰岛素治疗一拖再拖,致使血糖长期居高不下。几年下来,由于血糖长期居高不下,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在他身上相继出现:手脚麻木、视物模糊、尿蛋白阳性……

事到如今,赵大爷才同意接受胰岛素治疗,但并发症亦不可逆转,对于今日的现状赵大爷后悔莫及。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赵大爷这样对胰岛素持有偏见,无视病情需要拒不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人还真不少。事实上,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降糖激素而非毒品,其本身根本不存在成瘾的问题,即便是有些患者注射胰岛素后撤不下来,也并不是对胰岛素产生了依赖,而是患者实际病情所需(自身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这与病人截肢后若想行走如常就必需安装假肢是一个道理。

胰岛素何时出手?

1、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1型糖尿病人的胰岛功能已完全衰竭,故一经确诊,就应立即并终身接受胰岛素治疗。

2、妊娠期或哺乳期的糖尿病妇女。由于现有的口服降糖药在孕妇中使用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充分证实,为了防止药物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妊娠期高血糖必须采取胰岛素治疗。

3、2型糖尿病人在下列情况下同样也应接受胰岛素治疗:

①多种口服降糖药联用,血糖仍不达标(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

②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肝脏和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和排泄器官。如果肝肾出了问题,不仅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及清除,还会加重肝肾的负担,而胰岛素对肝肾无不良影响,是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最佳选择。

③出现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等)的糖尿病患者。这些情况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必须用胰岛素迅速地控制血糖。

④处于应激状态(如重度感染、大手术、严重刨伤等)的糖尿病患者。

⑤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国内外研究证实:对新诊断的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2~4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解除“糖毒性”,使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恢复,部分患者甚至只通过饮食控制而无需借助药物,便可将血糖控制良好达数年之久。

4、分型不明的糖尿病患者。典型的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诊断并不困难,但临床上也有部分糖尿病患者区分起来比较困难。对于分型暂时搞不清楚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体型消瘦的患者,应当采取胰岛素治疗。

那么,是不是胰岛素一旦用上就再也撤不下来了呢?

事实并非如此。比如,感染等应激因素导致的高血糖,待应激状态解除以后,多半可以停用胰岛素,该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再比如,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随着体内糖毒性的解除和胰岛功能的恢复,也可停用胰岛素。

注射不疼有妙招

许多糖尿病患者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怕疼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那么,究竟有没有办法减轻疼痛或让注射几乎无疼呢?

回答是肯定的,前提是要注意好以下几点:

1、注射前把胰岛素放至室温

从冰箱冷藏室里刚取出的胰岛素温度比较凉,直接注射会引起疼痛。因此,最好将取出的胰岛素在常温下放置5~10分钟或是用手“捂”一会儿再注射,疼痛就会明显减轻。已经开启的胰岛素在室温下储存即可。

2、选择直径较小、长度较短的针头

注射针头越细,疼痛感越轻。目前世界上最细的泰尔茂纳诺斯34G胰岛素针头外径仅为0.18mm,基本可以做到注射无疼。长度为4mm、5mm和6mm针头适用于所有成人患者,包括肥胖患者,并且在注射时通常无需捏皮,直接呈90°垂直进针即可(特别是4mm针头)。短针头可防止针头刺入过深而进入肌肉组织。

3、每次更换新的针头

针头最好一次一换,不要使用变钝或弯曲有倒刺的针头。

4、检查注射部位

每次注射前应检查注射部位,注射时应避开炎症,瘢痕,硬结部位。

5、待酒精彻底挥发后再注射

如果消毒皮肤的酒精未干就进行注射,酒精会顺着针眼被带到皮下而引起疼痛。因此,一定要等酒精完全挥发后再注射。也不要用酒精擦拭注射笔用针头,以免破坏针头表面的硅化层导致注射疼痛。

6、用手捏起注射部位皮肤

注射时先用手轻轻捏起注射部位约3cm宽的皮肤,并引起轻微疼痛后再开始注射。这样既方便注射,又能分散注射时进针引起的疼痛感。

7、进针要速,推注宜慢,进出针要保持同一方向

进针时要快速果断,进针越慢,痛感越强;注射完毕后,顺着原进针方向,迅速将针拔出。进出针速度要快,

8、注意放松肌肉

避免情绪紧张,保持注射部位肌肉放松,这样可以减轻注射疼痛及不适。

9、更换注射部位

及时更换注射部位,下一次注射部位与上一次注射部位的距离应大于2cm,注意避开皮肤感染处及皮下硬结。

只要把握好以上九点,就可以大大减轻因注射带来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