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哈尔滨7月3日电(记者杨思琪)“超早产儿”是胎龄不足28周的婴儿,由于发育极度不成熟,胎龄小于26周,体重小于750克的宝宝死亡率可达80%至90%。近日,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医护人员的精心保护下,一对出生时只有26周、体重仅750克的“超早产”龙凤胎健康出院。
两个多月前,新生儿病房主治医师庄德丽接到产房的紧急呼叫:由于宫颈机能不全,一位孕龄仅26周的双胎孕妇即将分娩。庄德丽带着转运暖箱、呼吸支持等抢救器械赶到产房。
然而,小哥哥出生时没有自主呼吸,周身青紫,心率慢,四肢肌张力低下。庄德丽和产科副主任医师郭满、主治医师李闫及助产士徐学敏紧急组成团队,立即把宝宝放到辐射式抢救台保暖,用塑料膜包裹,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随后,小哥哥状态有所好转,安全转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进行救治。20分钟以后,小妹妹出生,呻吟哭声弱,四肢青紫,抢救团队立即进行无创呼吸支持,转运到新生儿病房。
到了NICU,小兄妹开始闯关,救治团队全力以赴。新生儿病房副主任张玉晶组建治疗团队,护士长刘袁秀带领护理团队加入进来。医护人员迅速制定个性化救治和护理方案,不但要保障两个宝宝的生命安全,还要尽量预防各种早产后遗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动脉导管未闭、败血症、早产儿视网膜病……面对一系列重症,护理团队精心护理,精准完成PICC置管,并制定了预防感染、营养支持、药物兴奋呼吸中枢、激素治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策略。
小哥哥在出生第30天出现反应差、血氧波动,呼吸机参数升高。主治医师庄德丽判断可能感染败血症,立即启动抗感染治疗,完善血培养检查,等第二天确诊后,宝宝病情很快稳定下来。
两兄妹使用有创呼吸支持40余天,经历了常频通气、高频通气,逐渐过度到无创通气,生后2个月才脱离呼吸机和氧气。
喂养是另一道难题。小兄妹在生后第二天开始微量喂养,先后经历喂养不耐受、腹胀、便血等难关。在84天的治疗后,两个宝宝体重达到2200克、2250克,能自己吸吮45毫升奶量,并与呼吸配合协调。
在纠正胎龄34周,两个宝宝眼底筛查提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眼科主任团队张中宇制定手术治疗方案,避免出现失明并发症。
历经84天、2016小时,两个宝宝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共输血9次,机械通气40天,无创通气26天……张玉晶说,“超早产儿”救治和管理艰难,需要精细化管理和团队的密切配合。医护团队的精心守护给了他们生命的希望,终于迎来康复出院,回到爸爸妈妈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