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医技辅助科室 > CT诊断科 > CT诊断科 > 科室动态 > 正文

哈医大二院影像科开展肿瘤微环境多模态分子影像学术交流

在肿瘤诊疗向精准化、个体化深度迈进的当下,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凭借其跨尺度、多维度的观测能力,成为破解肿瘤微环境奥秘、优化诊疗路径的关键支撑。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成功举办了以“基于肿瘤微环境的多模态分子影像及其在诊疗中的应用”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活动由影像科主任姜慧杰教授主持,汇聚了国内及院内肿瘤影像、核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前沿技术成果与临床应用经验展开深入探讨。

当前,肿瘤诊疗已从“经验医学”迈向“精准医学”,肿瘤微环境作为影响肿瘤发生发展、治疗响应及预后的核心因素,其动态监测与精准解析成为临床亟需突破的难点。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通过整合磁共振(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等多种成像模态,结合分子探针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肿瘤微环境中细胞代谢、血管生成、免疫状态等关键信息的无创评估,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哈医大二院影像科近年来在多模态影像技术研发与临床转化领域成果丰硕,牵头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涵盖肝癌、结直肠癌等多个癌种。姜慧杰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强调:“肿瘤微环境的可视化是精准诊疗的前提,本次学术交流旨在搭建跨机构合作平台,推动多模态影像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让更多患者受益于技术创新”。

活动伊始,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创新药物研究中心主任林建国教授发表题为“核医学分子影像探针助力肿瘤精准诊疗”的专题讲座。林教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分子影像探针的核心原理及其在肿瘤诊疗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分子影像探针的核心在于“特异性识别+信号转换”,即通过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靶向分子(如抗体、配体或酶底物)精准结合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如受体或代谢分子),并借助核医学成像技术实现分子水平的高灵敏度可视化,从而为肿瘤的早期诊断、精准分型及疗效监测提供重要依据。林教授重点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68Ga标记PD-L1靶向探针,该探针具有高放射化学产率、高纯度和优异比活度,在细胞和动物实验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及靶向特异性。在结直肠癌MC38荷瘤小鼠模型中,该探针成功实现了对PD-L1表达的动态监测,并能够实时评估PD-L1抑制剂的免疫治疗效果,为肿瘤“诊疗一体化”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分子影像探针实现“诊断-治疗-疗效评估”的全流程精准管理。

广东省医学影像智能分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PI赵可教授分享了题为“AI驱动的数字病理图像多尺度分析揭示结直肠癌肿瘤微环境预后预测价值”的专题讲座。他指出,传统病理评估高度依赖医师经验,存在主观性强、定量分析不足等局限。其团队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病理切片分析,实现了从经验判断到量化评估的方式转变。该研究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构建多尺度分析模型,能够自动识别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模式,并精确量化肿瘤微环境关键组分,包括免疫细胞浸润密度、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分布及坏死区域等特征。这一技术不仅大幅提升分析效率,将传统病理评估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分钟级,更重要的是通过构建肿瘤微环境“数字指纹”,为临床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提供了客观、精准的决策依据,有望推动肿瘤预后评估进入智能化时代。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姜昊医生在“结直肠癌特殊组织学亚型识别与影像特征关联性初探”讲座中介绍了团队相关研究取得的初步进展。研究旨在攻克结直肠印戒细胞癌(SRCC)的精准诊疗难题。通过联合多中心医院资源,收集数百例结直肠癌患者病理切片,创新性地构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识别模型,实现了病理图像中印戒细胞的自动化分割与分类,提高诊断准确率。该模型突破传统人工识别耗时长、主观性强的局限,意在运用国内临床病理切片实现印戒细胞高效检测。同时,研究探索了双源CT、MRI、PET/CT成像技术在术前鉴别印戒细胞癌的应用潜力,为未来开发无创诊断工具奠定基础。这项研究有助于临床医生在术前更准确地判断肿瘤亚型,为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有望改善特殊亚型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该研究为完善结直肠癌精准诊疗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胡鸿博医生在“3.0T磁共振IVIM预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针对临床实践中约30%患者对新辅助放化疗反应不佳且传统评估方法存在明显滞后的难题,该研究创新性地应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技术,通过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双指数模型分析,实现了对肿瘤组织水分子扩散(D值)和微循环灌注(f值)的精准量化。研究团队进一步结合影像组学方法,从多维度特征中筛选出最具预测价值的影像标志物,成功构建了早期疗效预测模型。初步研究结果显示,IVIM参数(特别是D*值)的动态变化与新辅助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相关性,可在治疗早期即提供可靠的疗效预测信息。这一创新方法不仅突破了传统影像评估的时间限制,更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客观的量化依据,有望显著提高治疗精准性,避免无效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和经济负担。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赵升医生在“结直肠癌免疫微环境多模态分子影像研究进展”专题报告中,系统阐述了肿瘤免疫微环境评估的最新研究进展。免疫微环境的时空异质性直接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而传统活检方法存在取样偏差且难以实现动态监测,此时,多模态影像成为评估免疫状态的无创手段。多参数联合分析方法不仅能全面评估免疫微环境特征,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治疗过程中微环境动态变化的实时监测,可有效鉴别真正的疾病进展与免疫治疗相关的假性进展,避免临床过早终止潜在有效的治疗方案。

最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丹丹医生在“人工智能在原发性肝癌TACE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AI技术在介入治疗评估中的创新应用。针对中晚期肝癌主要治疗手段——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评估存在的临床痛点,研究团队开创性地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评估系统。该模型通过分析术后增强CT影像特征,实现了残余病灶的自动量化分析和疗效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还通过多组学分析探讨了TACE治疗无效患者的潜在机制,包括肿瘤血管异常增生、药物代谢通路异常等分子特征。这项研究为肝癌精准介入治疗提供了智能化的评估工具和理论基础,推动了肝癌介入治疗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的转变。

此次学术交流全面展示了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的创新应用。与会专家表示,通过交流对该技术有了更系统深入的认识,将为临床诊疗提供强大助力。姜慧杰主任总结强调:“哈医大二院影像科将继续推动肿瘤诊疗技术创新,通过学术交流促进领域进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

   随着医学科技发展,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正成为肿瘤精准诊疗的核心驱动力。哈医大二院影像科通过此次活动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相关肿瘤微环境多模态分子影像诊疗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