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医技辅助科室 > CT诊断科 > CT诊断科 > 科室动态 > 正文

筑牢安全防线:影像科消防安全专题培训纪实

医疗场所是守护生命的重要阵地,而消防安全则是保障医疗秩序与人员安全的“生命线”。为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消除医疗场所的火灾隐患,保障患者、医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像科姜慧杰主任特别邀请院消防救援大队杨队长,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内容务实的消防安全专题培训。此次培训摒弃了传统单向灌输的模式,聚焦灭火器实操、消防水箱使用、应急疏散流程及电器设备安全管理四大核心内容,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练+案例分析”的三维模式,为科室全体医护人员、技术人员及后勤保障人员,上了一堂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安全必修课”,让“安全第一、防患未然”的理念真正融入每一位参与者的心中。

一、聚焦实战:灭火器与消防栓操作要点全解析

“大家请注意,灭火器绝不是挂在墙上的摆设,在火灾初期的30秒内,正确使用它,就能阻止一场灾难的发生,关键时刻真能救命!”培训伊始,杨队长手持干粉灭火器,以一句掷地有声的开场白,瞬间将现场人员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他没有急于进入理论讲解,而是先结合影像科的特殊工作环境——设备密集、精密仪器集中、电缆线路复杂的特点,强调了“针对性灭火”的重要性:“不同类型的火灾,需要匹配不同的灭火器,用错了不仅灭不了火,还可能损坏精密设备,甚至造成二次伤害。”

随后,杨队长逐一拆解了影像科常用的两类灭火器的操作要点。对于干粉灭火器,他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类灭火器适用于固体物质火灾(如纸张、布料燃烧)、液体火灾(如酒精泄漏起火)及带电设备火灾,操作时一定要牢记‘提、拔、握、压’四步法。”他弯腰提起灭火器,单手拔掉保险销,另一只手稳稳握住喷管前端,将喷口对准模拟火源的“根部”,同时提醒道:“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是对着火苗顶部喷,其实火源根部才是燃烧的核心,只有对准根部,才能快速切断燃烧链。”现场医护人员纷纷围上前,仔细观察每一个动作细节,有年轻护士还小声记录下操作口诀。

而针对影像科价值高昂的精密仪器,杨队长重点介绍了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规范:“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后无残留,不会损坏仪器,但使用时必须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他特意演示了如何控制喷射力度:“喷口不能离设备太近,否则低温的二氧化碳可能会冻伤仪器外壳或内部元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他还现场模拟了仪器旁小范围起火的场景,邀请两名技术人员上台实操,从提灭火器到对准火源,每一步都耐心指导,纠正了“握喷管位置过低”“喷射角度偏差”等常见问题,直到两人能熟练完成操作。

随后,杨队长又带领大家来到一楼的消防栓旁,演示如何快速连接水带、开启增压泵:“水带连接时要对准接口顺时针拧紧,避免漏水;开启增压泵后,要注意观察压力表,确保水压稳定在0.8-1.2MPa之间,这样才能保证水带喷射的射程和力度,在火灾初期形成有效扑救。”现场人员分成两组,进行水带连接实操演练,虽然部分人员初次操作时出现了水带扭曲、接口未拧紧的情况,但在杨队长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技巧,两组人员都能在1分钟内完成水带连接与增压泵开启的全套流程,为应对突发火灾积累了实战经验。

二、生命至上:应急疏散流程的“黄金三分钟”

“大家知道吗?在火灾事故中,真正致人伤亡的往往不是火焰,而是恐慌和有毒烟雾。”在应急疏散流程讲解环节,杨队长展示了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据全国消防救援部门统计,70%以上的火灾伤亡事故,源于火灾发生时人员恐慌导致的踩踏事件,或是吸入有毒烟雾引发的窒息。而火灾发生后的3分钟,是疏散逃生的‘黄金时间’,能否在这3分钟内有序撤离,直接决定了人员的生命安全。”这组数据让现场原本轻松的氛围瞬间变得严肃,大家纷纷放下手中的笔,专注地听杨队长讲解。

结合影像科的布局特点——科室分为诊断室、检查室、设备间、候诊区四大区域,且检查室多为密闭空间、候诊区人员流动性大,杨队长量身定制了“分区疏散、责任到人”的应急疏散方案。他首先在科室平面图上标注出疏散路线:“主疏散通道为科室走廊中间的宽幅通道,这条通道无任何障碍物,且直接连接室外安全区域,是首选疏散路线;备选通道为两侧的辅助走廊,需避开设备间、杂物间等狭窄区域,防止疏散时发生拥堵。”他特别强调:“每个区域的疏散路线都要张贴清晰的标识,大家平时要多留意,做到‘闭着眼都能找到出口’。”

为确保疏散流程高效有序,杨队长还明确了人员分工,设置了三大关键岗位:一是疏散引导员,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担任,负责在火灾发生时引导人员向疏散通道撤离,提醒大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低姿前行,同时检查是否有遗漏人员;二是设备关停员,由科室技术骨干担任,负责在疏散前快速关闭大型设备的电源和水源,防止设备在火灾中短路引发爆炸,或因漏水加剧火势;三是患者转运员,由体力较好的男医护人员担任,优先协助行动不便的患者(如卧床患者、老年患者、残疾人)撤离,使用轮椅或平车转运时,要注意保护患者安全,避免碰撞。

三、防患未然:电器设备安全管理的“红线”与“盲区”

“影像科的电器设备数量多、功率大,火灾隐患往往藏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在电器设备安全管理环节,杨队长以近年来全国多起医疗场所火灾案例为切入点,让现场人员深刻认识到电器安全的重要性。他播放了一段某医院影像科因私拉乱接插线板引发火灾的监控视频:视频中,一名技术人员为方便给手机、充电宝同时充电,在检查室私接了一个多口插线板,插线板长期超负荷运行,线路逐渐发热,最终引燃了旁边的纸箱,火势迅速蔓延,好在消防人员及时赶到,才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多台精密设备被烧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万元。

“这个案例不是个例,很多医疗场所的电器安全隐患,都源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操作。”杨队长结合案例,剖析了影像科电器安全管理的三大“雷区”。第一大“雷区”是超负荷用电:“部分科室人员为了工作方便,在设备旁私拉乱接插线板,一个插线板同时连接打印机、电脑、手机充电器等多个设备,导致线路负荷过大,长期运行后容易出现线路过热、绝缘层老化,进而引发短路起火。”第二大“雷区”是设备老化:“影像科的设备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若未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内部线路可能会因老化、磨损出现短路,尤其是设备的电源接口处,容易因接触不良产生电火花,引燃周围的灰尘或易燃物。”第三大“雷区”是违规操作:“比如在操作间内使用非医用电源给手机充电、在设备旁堆放纸张、酒精棉球等易燃物品、下班后忘记关闭设备电源等,这些看似微小的违规行为,都是引发火灾的‘导火索’。”

针对这些隐患,杨队长结合影像科的工作实际,提出了“三查三清”电器安全管理法,让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日查”即每日交接班时,由当班医护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检查设备状态:用手触摸设备外壳,感受是否有异常温度;仔细闻设备周围是否有烧焦、异味;检查设备的电源线路是否有破损、裸露情况,确保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周查”则由科室安全管理员牵头,每周对所有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清理与检查:用专用工具清理设备内部的积尘,尤其是散热风扇、电源接口处的灰尘,防止灰尘堆积影响散热;检查所有插线板是否有破损、松动,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插线板立即更换;整理设备周围的线路,避免线路缠绕、挤压。“月查”是邀请医院后勤保障部的专业电工,每月对科室的电路负荷进行一次全面检测:使用专业仪器测量各区域的电路电流、电压,确保不超过额定负荷;对使用年限超过5年的老旧设备进行重点检测,淘汰超期服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从源头消除风险。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手机充电”杨队长特别强调:“影像科的设备对电源稳定性要求极高,非医用电源的电压波动可能会影响设备精度,甚至损坏设备,因此手机充电必须使用科室统一配备的医用级插座,严禁使用设备专用电源或私接插线板充电。

这一规定引发了在场人员的热烈讨论。一位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坦言:“以前觉得在操作间给手机充电很方便,听杨队长这么一说,才知道这些行为背后的风险这么大,以后绝对不会再犯了。”还有护士长表示:“以后交接班时,不仅要查设备状态,还要提醒同事规范充电,互相监督,共同守住安全红线。”

结语:安全无小事,防患于未然

“安全无小事,隐患就是事故;防患于未然,责任重于泰山。”此次消防安全专题培训在杨队长的总结中落下帷幕。通过理论讲解的“深度”、实操演练的“力度”与案例分析的“温度”,影像科全体人员不仅系统掌握了消防安全知识与应急处置技能,更筑牢了“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底线思维。不少人员在培训后表示,以前总觉得“火灾离我们很远”,通过这次培训才意识到,消防安全就在身边的每一个细节里,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真正杜绝隐患。

正如杨队长在培训最后所说:“消防安全不是一阵风,不是一次培训就能一劳永逸,它更像是一片需要持续耕耘的‘责任田’,需要每个人用心守护、久久为功。”未来,影像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演练,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设备的日常维护到电源的规范使用,从疏散路线的定期检查到安全知识的持续宣传,让安全理念成为每一位科室人员的行动自觉,为患者营造安全、放心的就医环境,为医护人员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火墙”,让医疗阵地的生命之光,在安全的守护下更加明亮。